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明清战争史略 > 第61章完结

第61章完结

第三部分袁崇焕誓守宁远(3)

最后,关系到宁远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袁崇焕动员群众参加抗战,从思想上激发全城军民的抗战热情,树立起敢战敢胜的无畏的勇气。/精*武^小-说^王? !追\醉\薪~彰\踕`他手持佩刀,自刺皮肉,用自己的鲜血写成血书,号召军民积极参战。他向全体将士下拜,郑重委托并相信他们一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住宁远这座孤城九龙真逸:《明季东莞五忠传》,卷上。。全城军民都深为感动,迅速行动起来:不能登城打仗的就参加后勤供应,连那些读书的诸生也都投笔从戎,负责把守城内各巷口。为了防止军心民心动摇,袁崇焕与军民约定:战斗中有人乱行动者即杀,城上的人擅自下城者即杀。他通令守前屯的赵率教、守山海关的杨麒:凡从宁远临阵脱逃经此处者,逮住即杀,如若放跑一人,唯赵、杨是问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袁崇焕“固守宁远揭”,卷15。。

袁崇焕在紧急部署防御时,给朝廷写出一份奏疏,表达了他固守宁远的坚定信念。他写道:“今日以宁远为前锋,宁远一固,则奴必不敢舍坚城而西。宁远不守,诸城堡如中右、中后未必能存。”他对固守宁远充满了信心,说:“本道身在前冲,奋其智力,自料可以当奴。”最后,他表示:“定与此城共存亡!”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5。*狐`恋/雯-茓? /罪`辛!彰!劫·耕-欣*哙,当宁远被围时,“举国汹汹,一重门限,岂是金汤!”对袁崇焕誓死守城的决心,虽然“莫不翕然壮之”,但能否成功,却都“未敢逆料”,表示出严重的忧虑与怀疑《明熹宗实录》,卷63。。刚刚接任兵部尚书的王永光,“大集廷臣议战守,无善策”。议过几次,还是一筹莫展。经略高第拥兵山海关,置若罔闻,似乎宁远的安危与他毫无关系。在宁远孤注关外、面临强敌的情况下,“中外谓宁远必不守”《明史•袁崇焕传》,卷259。,静观宁远失守。开始,宁远城内军民也不抱任何信心,一听说后金兵渡河,人心惶惶,准备逃命。但经袁崇焕紧急动员和精心部署后,人心才安定下来,抱着“死中求生,必生无死”的信念,军民同心守宁远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5。,众志成城,“宁远成一金汤”《明熹宗实录》,卷65。。

努尔哈赤企图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和高官厚禄诱降袁崇焕,遭到严词拒绝,回答他的是轰隆的炮声。袁崇焕的家丁罗立已掌握了装炮与施放之法,他先在城上向西北方向后金扎营的地方放了一炮,后金兵不及防,被炸死伤数十人,不敢留此,赶紧把营移到城西侧《明熹宗实录》,卷65。?白\马′书.院~ ^追^蕞^歆_蟑/截\。二十四日,努尔哈赤下令发起总攻,先以主要力量抢攻城西南角。明军防守的重点是城东南角,此侧正当着通向山海关的大道,以为必受后金攻击。但努尔哈赤却选择了明军防守的薄弱部分城西南角作为攻击点,企图由此处攻入,亦能阻击从山海关调来的明援兵。努尔哈赤横刀跃马,亲自指挥攻城。

城内,袁崇焕正与几个幕僚闲谈,得到后金攻城的警报,立即乘轿至敌楼,与来中国充当朝鲜使翻译的韩瑗谈古论今,面无忧色,镇静如常。他先令兵民“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无人”。朝鲜李星龄《春坡堂日月录》,载《燃藜室纪述》,卷25。待后金兵近城,进入射击线,忽听一声巨响,震天动地。城上开始施放西洋大炮,轰击后金兵。崇焕笑着说:“敌人攻城了!”他推开窗户,向下俯望,后金兵蔽野,骑兵、步兵、楯车、钩梯一拥而至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6。。

后金采取战车与步骑相结合的“结阵”方法,即阵前布楯车,车前挡以五六寸厚的木板,再裹上生牛皮。车装有双轮子,可以前后转动。此车专对付明兵的火器。在楯车后一层是弓箭手,再后一层是一排小车,装载泥土,以填塞沟堑,最后一层是铁骑,人马皆穿重铠,号“铁头子”。战斗开始,骑兵并不出击,往往用楯车抵挡一阵,等明兵发完第一次火器,未及续发第二次,它就突然奔驰而出,如一股狂风刮过来,分开两翼,向明兵猛冲,霎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