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皇帝致书祖大将军:
兵,凶器也;战,危事也。+零?点~看′书? ,哽*歆_蕞¨筷+人岂有不欲太平而乐战征者!虽获胜岂如与妻子在家安居乐处乎?每欲遣人讲和,奈尔明帝大臣等自视在天上,视我如在九渊,竟无一言相报。故忿而兴师。夫两国相争,不外和战,只以和好未成,留兵固守边疆,乃率大军长驱直入,不期与将军在此相遇。我实爱慕将军,天使我二人和好,故欣然遣使致书。我之所以爱慕将军者良有以也。我生长海滨,惟知兴兵,而于教养人民抚绥军士之道诸多未谙,又不晓山川地势之险易,兴兵攻战之事我自当之,指挥教养之事,请将军任之,愿共劳逸同富贵,是我之意也。我已与银住言及,令其暇时在将军前述及我二人同谋之意。将军若不信,可问银住将军。若以我言为是,望速答复,将军其独断之,幸勿听他人之言也《满洲老档秘录》下编,29页。。
第四部分大凌河围困战(5)
同时,他还责令刚投降过来的明将张洪谟等二十余人分别写信给祖大寿,劝勉及早归降。祖大寿率众将出城见使者,严正表示:“我宁死于此城,决不投降!”《清史稿•祖大寿传》,卷234。*兰,兰·闻·血! ?追,蕞,薪?蟑,洁_他之所以不降,还有一个严重顾虑,就是担心后金随意杀人,自家性命不保,宁肯战死,也不愿降后被杀。祖大寿义子祖泽润暗写一封信,用箭射到后金营,说诸将官有降意,但惧怕降后被杀。皇太极马上写信解释:从前后金兵在辽东杀人确有其事,我甚为痛悔。现在再也不妄杀一个人!至于二贝勒阿敏去年在永平屠杀汉人官民,完全是他个人犯的罪过,已将其幽禁惩处。最后,他表示:愿与祖大将军和其他将领共事。祖大寿还是不答复皇太极的要求。
中旬,祖大寿部将王世龙越城出降,官兵军心涣散,因惧怕后金屠杀,都不敢降。但更为严重的是,城中储备粮一万石已经全部吃光,据王世龙说:“城中粮竭,商贾诸杂役多死,存者人相食,马毙殆尽。”《清史稿•祖大寿传》,卷234。还有一个叫张翼辅的,怀揣人肉从城内逃出来,供说:城里食尽,先杀工役而食,今杀各营兵丁食之。军粮已尽,唯大官余米一二升《满洲老档秘录》下编。。战后,明朝派出官员调查围城情况时也证实了他的说法:“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直到十一月初九日始溃,百日之厄,炊骨析骸,古所未有。¨6¢1!墈`书*网- +芜,错_内^容?”又说,在死亡的明兵中“有弱肉强食者”,而筑城班夫更惨,他们共七千余人“栉沐半年,肢骸尽供其殂醢,此尤人世间未见之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档》第187号卷,第8号。城内“粮绝薪尽,兵民相食”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五年十月。。没有柴烧,就以人骨代替,没有粮食,先是杀战马吃;马肉吃尽,就以死者的尸体为食,进而发展到杀役夫而食,以至互相杀戮,弱者为强者所食。祖大寿等已经“力竭计穷”,完全陷入山穷水尽无可挽救的绝境。
皇太极得知城内惨状,自感稳操胜券,因而加紧攻心战,特派与祖大寿有关系的降将姜新去做说服工作,然后,祖大寿派部将游击韩栋随姜新到后金营谈判。他回城后,备述所见所闻,祖大寿遂决意投降。为表示其诚意,他把自己的儿子祖可法送到后金营中作人质,以取信于皇太极。接着,双方秘密来往频繁,祖大寿提出降后准许他回锦州设法搬取妻小,并以此为条件进行谈判。后金方面,石廷柱、龙什、库尔缠等为代表;明军方面,祖泽润、张存仁、祖可法等为代表,经过双方反复商谈,终于达成一致协议。十月二十七日,祖大寿派中军参将施大勇到后金营,正式通知皇太极,他“降志已决”,打算降后即率随从诈逃入锦州,伺机献城。
二十八日,大凌河城内众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都司等都与祖大寿同谋归降,只有副将何可纲不从,祖大寿下令逮捕,架出城外,当着后金诸将的面斩首,何可纲颜色不变,不说一句话,含笑而死《明史•何可纲传》,卷271,6966页。《明史•邱禾嘉传》载:十月二十七日祖大寿杀何可纲,《东华录》、《清朝开国方略》卷15均载十月二十八日,今从之。。这个曾立下重大战功的勇将竟死于自己的同僚之手,诚为一大损失。处死何可纲,祖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