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清太宗全传 > 第55章完结

第55章完结

接着,奏本详细分析了明朝内部的形势,说:南朝已经历了二百六七十年,它变得武弱文强,弊病丛生,上下欺骗,贿赂公行,到万历末年(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国家纪纲严重败坏。.E-Z~晓\说+旺* ?追*蕞·欣_蟑*結·先皇帝(指努尔哈赤)席卷辽河以东,已成破竹之势,但举足不前,中止征伐,这也是皇天有意保留明朝。万历之后,泰昌(明光宗)继位才一个月,便传给天启(明熹宗),在位仅七年,如今崇祯(明毅宗)刚嗣位,此人贤否,还不得而知,而宁远前线的军事态势也不大清楚。南朝用兵已久,财力枯竭,然而它以全国之力倾注于一隅之地,还是很充裕的。论野地浪战,南朝则不如我国,而死守城池,我兵却每每攻不下。因此,我国屡次进征,屡次不得长驱直入,令人愤恨不已。我以为时间未到,不能强求;机会来临,不可失掉。我国对南朝的方针大计,惟有“讲和与自固二策而已”。南朝君臣亦深知宋朝的教训,但贿赂的积习难以消除,时间一久,它就会疏忽、懈怠,必然踏入不可挽回的颓势之中。等待我国更加富足,兵力更加强大,那时再乘机进攻,破竹长驱,天下可以传檄而定。这就是兵法上说的“卑骄利诱之术”。再有一策,我国努力修明政治,开垦土地,息兵养民,举贤任才,不慕虚名,只求实力。·齐\盛_晓.说+徃- +庚+歆~最,哙!这是最为要紧的一着,即“自固”的上策。况且南朝文官武将,季季更换,年年变迁,它的宰辅大臣迂腐而不知通权达变,其科、道官员不懂军事而纸上谈兵,以为边官无功,统统罢官,虽“师老财匮”,却频频催促进兵。那时,我国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一击十。这实在是计出万全之策啊!

奏本还谈到了对蒙古的政策,认为它“素无纪纲,无大志”,不过是贪图小惠小利,只要“善为之抚驭可也”。谈到朝鲜时,认为它僻处海隅,没什么财富,君臣之间,拘拘守礼。因此,后金可以与它交往,或先放置一边为上策以上原文见国立中央研究院辑:《明清史料》甲编首本第一本,48页。。

这道奏疏,洋洋数千言,议论滔滔,纵横古今,把问题论述得十分明晰透彻。读其文本,奏议者不仅熟知历史典故,对明朝内情也了如指掌。虽为佚名之奏,也可断定必出自汉官。归纳他的建议,这就是对明朝采取和谈与自固二策;对蒙古不宜过多用兵,应取“抚驭”之策;对朝鲜亦取交往或置而不论。对这三方的政策和策略,以对明最为重要,关系到全局和后金的胜败存亡。¢d¢a¨w~e-n¨x+u′e′x*s¨w!.~c/o?m,努尔哈赤时,对明朝只有军事进攻,没有进行和谈,也没有明确提出“自固”的问题。这个佚名的奏本,提出的“和谈”,是一个策略,在和谈的掩盖下,争取时间,在各个方面加强自己,巩固在辽沈的根据地,迅速富国强兵,就是“自固”。同时,利用和谈,装出卑下的姿态,麻痹明朝,促使其内部不攻自乱。时机一到,便“破竹长驱”,天下可定。老谋深算的汉官范文程和宁完我、马国柱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他说:“伐明之策,宜先以书议和,俟彼不从,执以为辞,乘衅而入,可以得志。”《清史稿》,卷3,“清太宗本纪”,39页。他和佚名奏本稍有不同的是,主张不能放弃军事进攻,要边谈边打,以攻为守。

---------------

第三节宏图远略(2)

---------------

清太宗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了和谈的方针,并同时使用军事力量,对明展开了积极地进攻。另方面,他采取各种措施,改进后金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将和谈与自固结合起来,伴之以军事进攻,以求实现其政治抱负,这可以说是太宗作出的方针大计。他在位十七年,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指导原则。到天聪九年,形势的发展变得对后金十分有利,许多汉官纷纷倡言,力主直取燕京,但太宗不为所动。他说:“朕岂不愿成大业,而专以游畋为乐耶?但图大事,须相机顺时而动,今察哈尔蒙古,皆新来归附,降众未及抚绥,人心未及安辑,城郭未及修缮,而轻于出师,其何以克成大业?”又说:&ldq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