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喇嘛的信,盛称佛教,要求后金停止战争。/微·趣^暁\说.王. .勉\费~悦~黩.当然他是帮着明朝说话的。
袁崇焕的信,完全拒绝了清太宗的“七大恨”,把双方的多年战争归结为边疆之民相互口舌争执引起的。他断然拒绝太宗的赔偿要求,相反,他要太宗将辽东和人民一并归还明朝。这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太宗是不能接受的。这时,他已派大军进入朝鲜,无暇西顾,袁崇焕则乘机修复锦州、中左所、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工程正在加紧进行时,接到镇守皮岛的毛文龙和朝鲜告急文书,袁崇焕派水师援毛文龙,派赵率教等九将率精兵逼近三岔河,作为牵制之势。很快朝鲜被征服,赵率教等也领兵退回。袁崇焕要求太宗从朝鲜撤军,并保证以后不得加兵朝鲜。这也是太宗所不能答应的。四月间,太宗又致答书一封,逐条驳斥了袁崇焕上封信中的所有论点,坚持弄清是非为讲和的首要条件。其次,明朝必须付给后金讲和“礼物”。不过,这次太宗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让步。在政治上,他愿意降格,把自己列在明朝皇帝名之下,但不得与明臣并列。经济上,将上次信中所开列的礼物数目减半,规定明朝方面出黄金五万两、银五十万两、缎五十万匹、棱布五百万匹。·d+q·s-b¨o-o·k·.*c′o\m′这是“初和之礼”,后金以东珠十颗、黑狐皮二张、元狐皮十张、貂鼠皮两千张、人参一千斤作为回报。和好之后,明朝每年送后金黄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棱布三十万匹。后金给明朝为东珠十颗、人参一千斤、貂皮五百张参见《明清史料》甲编首本第一本、蒋良骐:《东华录》、王先谦:《东华录》、《清太宗实录》。。
这封信刚抄写完,使者就要出发,这时有从明朝逃来的人说,明军正在抢修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的工事。恰巧察哈尔部的使臣来到,也证实了这个消息。太宗很生气,马上又写了一封信,指责袁崇焕诈称和好,乘机备战,不守信义。他提出,如真心讲和,应先划定双方的疆界。为了表示抗议,太宗决定不派和谈代表,只把这两封信交给明使杜明忠带去。袁崇焕也抗议后金入侵朝鲜,停止遣使,罢和议,对太宗所提的各项要求和建议置之不理。因此双方中止了和谈。这年十月二日,太宗直接写信给明朝皇帝,呼吁停战讲和,但毫无反响。
和谈中断了将近两年。到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太宗主动给袁崇焕写信,提出恢复和谈,他在信中就征朝鲜的事作了解释,希望不要因为朝鲜问题而误了两国大事。′秒~璋~节?小\税.网+ ^已`发¢布_醉_新~章?洁?为表示诚意,太宗作了一个重大让步:去掉天聪年号,奉明朝为正朔,只书写“己巳年”(即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
到了四月,袁崇焕才复信,信写得极简单,不提议和的条件,只含糊地声称:和也有“道”,“非一言可定也”《满洲秘档》,“袁崇焕复议和书”。。太宗马上回信,说明和好之“道”的四项条件。(一)令满汉人因战乱离散的,应归于一处合居;(二)划定国界,明以大凌河为界,后金以三岔河为界;(三)明朝给铸大金国汗印;(四)明朝纳讲和礼物数目可以重新考虑。太宗派了一个叫白喇嘛和另外几个人持书前往宁远,去了很长时间,不见回来。听明朝逃来的人说,白喇嘛等已被扣留。太宗于六月间连续两次写信,要求袁崇焕迅速放人,以七月五日为限,如不见人回来,便认定袁有意扣留。果然,到限期前,白喇嘛等回到沈阳,还带来袁的两封信。其中一封谈到,原辽东人逃到辽西,其先人坟墓均在你占的一方土地上,他们能不思念吗?你的想法脱离实际,我不敢向朝廷报告。礼物事,只要修好,可以答应你的要求,至于铸印封典,不是一句话就能决定下来的。另一封信只是解释使者迟归的原因,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
第三节宏图远略(4)
---------------
这两封信使太宗很气愤,他立即答复,就辽东人坟墓事,斥责袁的本意仍在图谋夺取辽东,坚决予以拒绝。更使他恼火的是,二三年来,他给袁崇焕及明朝的信件,提出的和谈条件,袁都没有向朝廷报告,使他始终不得派使臣去北京面谒明朝皇帝。他写道:你这种做法,“较大辽之欺金,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