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国榷》,卷九十载:后金“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第′一_看+书¨罔~ ¢庚`薪¢最·全′”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四载:“初,天启间,崇焕抚辽东,遣喇嘛僧镏南木座往建州主款,会罢归,未就。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复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建州曰:‘果尔,其以文龙头来。’崇焕信之。”
又据《石匮书后集》,卷十“毛文龙传”:“督师袁崇焕事,适当女直主(努尔哈赤)病死,崇焕差番僧喇嘛镏南木座往吊,谋以岁币议和。女直许之,乃曰:‘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
很清楚,毛文龙后来被杀,与太宗插手直接有关,也与明朝党争有关。毛文龙镇皮岛,深得魏忠贤扶持,文龙对他也极力奉承。故魏一倒台,文龙被视为其党羽。更主要的是,他久悬海外,“所上事多浮,索饷又过多”,他自报驻军二十万,每年饷银一百二十万,“朝议多疑而厌之”。崇祯即位后,“诸文臣视东江为赘旒,饷道屡绝”,“时朝议忧皮岛毛文龙难驭”《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4,“毛帅东江”。_小′税¨宅^ ·罪/芯*漳¢洁_埂·薪+筷?,大学士钱龙锡主张除掉毛文龙。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袁崇焕应召赴京,钱龙锡到他的寓所商议定计诛文龙,袁崇焕表示:文龙“可用,用之,不可用,杀之。”《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1,7页。袁对毛早就动了杀机。他在巡抚任上,就与毛文龙不和。他这次上任后,继续与后金搞和谈,“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明崇祯实录》,卷2,5页。袁崇焕曾给兵部尚书王洽的信中说:“建虏屡欲求款,庙堂之上,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效提刀之力。”《国榷》,卷90。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六月初,袁崇焕以犒赏吏卒的名义,来到双岛发饷。六日这天,阅兵较射,将毛文龙骗到山上,历数“十二斩”罪,命水营都司赵可怀执崇祯的尚方剑斩于帐前《明崇祯实录》,卷2,5页。。将东江善后事处理完,袁崇焕自旅顺返回宁远,给朝廷上奏,报告斩毛文龙情形,并自劾,等候处分。崇祯一听到这个消息,“意殊骇”《明史》,卷259,“袁崇焕传”。?微?趣¢暁¢税¨王^ ¢蕞^新¨彰/截′哽¨薪\筷-,感到十分惊讶,但考虑到毛文龙既然死了,现正倚赖袁崇焕,非但没有责备,还持赞同态度,命他“安心任事”《明崇祯实录》,卷2,5页。这不过是表面安抚,而内心深处从此对袁产生了疑忌。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是亲者痛,仇者快,客观上为清太宗消灭了一个劲敌,对明朝是一个损失。岛上失去主帅,人心立时涣散,不少将领如孔有德、尚可喜等和士兵逃归后金,有的投到山东登、莱去了。从此,坚持多年的一个抗金根据地便不复存在了。袁崇焕妄杀毛文龙是极端错误的,“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国榷》,卷90。人们不能理解此举的意图。明末史学家谈迁评论说:“袁氏身膺不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国榷》,卷90。这是很中肯的。
毛文龙被杀后,清太宗头脑里产生了一个非常大胆而冒险的想法:避开宁锦防线,绕道内蒙古,突袭京师,来个调虎离山,将袁崇焕“调”到京师,将其除掉。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距毛文龙被杀后三个多月,太宗亲率十万大军绕道进关。由喀喇沁部台吉布尔葛都做向导,出沈阳,西北行,经都尔鼻(辽宁彰武),进入今内蒙古科尔沁地,至青城扎营。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不同意深入明境,认为“劳师袭远”,处境危险,要太宗班师。争论到半夜,还没有定下来。太宗很不高兴,对诸贝勒说:“我谋既隳,又何待为?”《清太宗实录》,卷5,25页。“密谕之曰:‘我已定策……’&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