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清太宗全传 > 第73章完结

第73章完结

蒙古国统四十万众英主青吉思汗(即元朝始祖成吉思汗之号),谕问水滨三万人英主安否?大明于吾两国乃仇雠(仇)也。′鸿¨特?晓-税`惘′ ~罪′薪_漳·结?埂¨新?快-吾闻自戊午年(天命三年,1618年)来大明始受兵于汝国,今夏我已亲往广宁,招抚其城,取其贡赋,倘汝兵往图之,吾将不利于汝。吾两人原无交恶,若吾所服之城为汝所得,吾名安在?设不从吾言,两人之是非,穹苍鉴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8页。

蒙古地方有四十万人是个传统的概念数字,泛指整个蒙古而言。林丹汗自称是“四十万众英主”,表示他是大漠南北蒙古的统治者贾敬颜、洪俊:《关于成吉思汗历史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三期。。他嘲笑只拥有“三万人”众的努尔哈赤,无所顾忌地发出军事威胁,不准他取广宁城。努尔哈赤向他的臣属公布了这封信,引起群情激愤,有的请求杀掉来使,有的请求割掉来使的鼻子放回去。努尔哈赤说:“你们发怒诚然是对的,我也很生气。但此事与来使无关,是派他来的那个人的罪过。”他决定扣留使者,过一段时间放他回去,再答复林丹汗的挑衅。

---------------

第六节万里疾驰(2)

---------------

天命五年(1621年)正月十七日,努尔哈赤致书林丹汗,书曰:

阅来书,汝为四十万蒙古主,吾为水滨三万人主。.墈′书~君? *首,发,何故恃其众以骄吾国乎?闻昔大明洪武取大都(北京)时,四十万蒙古摧折几尽,奔逃者仅有六万,不尽属汝,俄里都施一万,专拙土默特一万,阿孙特雍寿布胯喇沁一万,此三万之众据汝之右,任意纵横,于汝无与。即左三万之众果尽属于汝耶?三万且不足,乃以昔日之陈言自哆为四十万,而鄙吾国止三万人乎?天地岂不知之?然吾国虽小,不似汝之众;吾力虽绵,不似汝之强,但得天地垂佑,哈达、辉发、兀喇、夜黑、暨大明国抚顺、清河、开原、铁岭等八处俱为我有。……想大明未受吾兵时,汝初与搆兵,弃盔甲、驼马,空身败北;再与搆兵,革根歹青之蝦并十余人被斩于阵中,一无所获而回,不知二次所得者何处人畜?所尅者何处名城?所败者何处大兵?独不思大明赏汝从来未有如此之厚,今不过以我威势逼临,杀其男子,遗其妇女,大明畏我,故以利诱汝非与?大明、朝鲜,异国也,言虽殊,因衣冠相类,二国遂结为同心。尔我异国也,言虽殊,而服发亦相类。汝果有知识者,来书当云:皇兄征吾旧日之仇国,蒙天垂佑,破其城,败其众,同心协力,共图有隙之大明。?暁`税^宅\ ^更,欣.醉.筷,如此不亦善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9~10页。

努尔哈赤毫不留情地狠狠奚落了林丹汗一顿,大揭其短处,从其祖宗被赶出北京,直到他几次失败,嘲笑他吹牛吓唬人,讽刺他忘记祖宗被逐的耻辱,贪财好货,受明朝利用。当时,明朝为了对抗后金,“思用东部插汗小王子(即林丹汗)欲以敌大清”魏源:《圣武记》,卷3,“绥服蒙古记一”。,每年送给赏金八万一千两,企图收买他为明朝效力。林丹汗则利用明朝这一政策,每每“扬言助中国,邀索无厌”《明史》,卷327,“鞑靼传”。,达不到目的,就动干戈,不断侵袭内地,明朝拿他也没有办法。努尔哈赤讲的是实际情况,摆清利害关系,还是希望林丹汗和他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们的仇国——明朝。

努尔哈赤这一揭露,使林丹汗恼羞成怒,他马上报复后金,逮捕使者,囚禁起来。努尔哈赤不惧怕林丹汗的威胁,于天命七年发兵攻克广宁,而林丹汗慑于后金的强大,不敢与之争锋。是时,努尔哈赤正全力巩固和经营所占领的辽东地区,避免同林丹汗交战。他采取笼络蒙古的政策,来分化瓦解林丹汗的势力。他先后同科尔沁、扎鲁特、喀尔喀等建立了友好关系,“刑白马乌牛”,举行盟誓,实际上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这使林丹汗的势力在蒙古中受到了孤立。天命十年,他攻打科尔沁部,后金兵赶来援助,还没交战,林丹汗就连夜拔营而逃。这表明林丹汗已经由盛转衰,无力与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