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封信是否送到京师,需进一步考证。·如!文+枉+ ~哽¢薪_最?筷_反正同以往一样,仍是石沉大海,杳无回响。这无关紧要,对太宗来说,不过造造舆论罢了。看来,他无须等待明朝方面的答复,就在他即皇帝位的盛大庆典活动一结束,马上组织了对明朝的远征。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二十七日,太宗在翔凤楼召见出征统帅和将领,他们是: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超品公额驸扬古利、固山额真拜尹图、谭泰、叶克舒、阿山、图尔格、篇古、额驸达尔哈,未参加出征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成亲王岳托及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等,分列左右,听取太宗面授出兵方略。他说:
尔出征王贝勒大臣,凡师行所至,宜共同计议而行,切勿妄动。尔诸臣遇残破城池及我兵前所攻克良乡(今北京市良乡镇)、固安(北京南固安)等城,如欲进攻,度可取则取,不可取则勿取,各以所见,明确言之。儻(同倘)不明言,恐日后追怨,辄(同则)私相议曰:“我曾如此言之,但言而不听耳!”夫初未明言,及事后而谓曾有是说,其谁信之!今若各抒所见,明确言之,而众人犹有争论不决之处,宜听武英郡王剖断,毋得违背。~幻.想/姬+ ?勉_废`岳+黩`朕视凡人进兵时,多始慎终怠,所以有疏虞之处,能于此处念之不忘,庶乎其可矣《清太宗实录》,卷29,12~13页。。
太宗面谕,强调凡事要商议而后行,要各抒己见,不要做“事后诸葛亮”,要牢记“始慎终怠”的教训,可保不出差错。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说是太宗的经验之谈,很富哲理。人们开始时无不谨慎从事,可是到后来往往疏于懈怠,不认真,难免不出大错。战争关系到多少人的生命!只要稍一疏忽,就会在霎时之间造成悲惨的后果。所以太宗反复告诫,期待他们不辱王命,完成这次出征重任。
三十日,太宗亲自为出征将士送行,先到堂子行礼。堂子外排列护军八纛,仪仗队吹海螺角和蒙古大号,太宗从堂子里出来,向天行三跪九叩首礼。然后,来到城西演武场,见过出征将士,问道:“我的话都记住了没有?”阿济格等回答:“牢记在心,无所忘也!”三声炮响,大军起行。¨我¨地¨书/城* `芜·错·内¨容·
一个月后,太宗估计阿济格率军已抵长城脚下,决定另派一支大军进攻山海关。他对诸王贝勒说:“多罗武英郡王统兵往征明国,今将出边,宜别遣大军往山海关进发。明国知我兵至,恐山海关有失,必来救援,武英郡王庶得乘隙从容出边。”《清太宗实录》,卷30,32页。任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多罗贝勒岳托、豪格为将,率大军执行牵制明军的任务。他们分作两批,于八月十二、十三日相继离沈西征。他们是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的“配角”。
阿济格奉命率领主力远征,进军目标直指明朝的京畿地区,他麾下八旗将士约十万人马,奔向冀北。七月十九日,他在给太宗一份战况奏疏中说:大军于六月二十七日分作三路入独石口关于入边的日期,文献记载稍有出入,如《明崇祯实录》,卷9为六月己亥(二十六日),《国榷》,卷95为六月辛丑(二十八日),而清人记载如《清实录》、《东华录》为六月二十七日。当以阿济格报告的日期六月二十七日为是。,八天后,会合于京畿延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县),先攻取近处的长安岭堡、雕鹗堡两个据点,败明军七次,俘获人畜一万五千二百三十。
---------------
第六节纵兵征明(2)
---------------
清军刚入边,七月三日,北京全城戒严,崇祯急令中军李国辅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用守固关《国榷》,卷95。。这四个关口都在京城西南,与山西交界的地带。但出乎明朝廷意料之外,清军没有走山西,而是经延庆入居庸关,取昌平,直逼京师。事先,阿济格释放被招降的两千人诈称逃归,巡关太监和御史王肇坤不知是计,开城门收纳。七月七日,清军自天寿山后突现昌平城下,城内的降人做内应,立时陷落,明总兵巢丕昌投降,他是这次战争中归附清朝的惟一的明朝高级将领。城里还有户部主事王桂、赵悦、判官王禹佐、胡惟宏,提督内监王希忠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