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清太宗全传 > 第112章完结

第112章完结

太宗宣扬“天命”可畏,实际上他并不完全认为在天的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一切听天由命。\r?u?w*e+n?5·.-o,r/g`到头来,他强调和注重的还在于个人之行即实践。他说:“自恃其力,恣行杀夺,未有不败者也;克尽其道,力行仁义,未有不兴者也。”这里,他把兴、败没有归之于天,说到底,还在于人为的正确与否。所以,他又接着说:“今日天心所向,岂能予知?朕惟仗义而行而已。”《东华录》,天聪五年七月。有一次,他对文馆官员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居之,亦惟有德者可称为天子。今朕蒙天佑为国主,岂敢遂以为天之子?为天所亲乎?倘不行善道,不体天心,天厌朕躬,更择有德之人,君主是国。”《东华录》,天聪九年五月。这里,太宗又不敢称“天子”,是否成为“天之子”,“惟德是辅”。他对外跟明朝讲话,就自称“天子”,一再说“天意”已归向他,他是代表天意行事的。·墈~书\君′ +冕^沸′阅!渎¢但私下跟臣属说了实话,不肯称天子,不敢说“天心”向己,它究竟向着谁,是向明朝,还是向后金(清),他也不做出肯定的回答,他认为,只有“行善道”,“体天心”,“仗义而行”,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显然,太宗把“行”即实践放在第一位,反对坐等天意恩赐,这正是他一生奋发有为的思想基础。他之所以宣扬“天意”、“天心”,不过是拿它作为同明朝斗争的精神力量,来证明他的行为是合于天意也就是合于理性的。他又拿“天意”来吓唬臣属,目的是为了驾驭他们,巩固自己的皇权。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太宗,还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些杰出人物,都不可能找到新的理论指南,只能以人们对“天意”的崇拜和信仰作为思想武器,而在这一虚幻的“天意”的外衣掩饰下,大胆而勇敢地实践自己的政治目标,即不过是把他的行动加上一个神圣的光圈而已。~零`点`看_书! _醉.薪`蟑-节/埂\新-哙~

---------------

第一节素朴的天道观(2)

---------------

二、历史进化论

清太宗与明朝进行斗争的另一个理论根据,就是历史进化论。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为了寻求同明朝这场斗争究竟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时,他从中国历代王朝不断更迭这一事实得出结论:人世间没有万古不变的东西,有兴就有衰,有生就有灭,大可化小,“积小成大”,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太宗从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认为各朝各代的统治的存在都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断更替则是绝对的。他说:“自古天下并非永远为一家一姓所垄断。历史上,有多少人为帝,有多少人为王!其中有未成功而中途废弃的,有取得成功而又遭到失败的,岂有皇帝的子孙总是称帝的?王的子孙总是为王的?且看辽、金、元也曾‘君临天下’,后来都归入明朝统治之下。可见‘皇天无亲’,行善道的给予扶持,否则就予以推翻。”《清太宗实录》,卷47,22页。他质问明朝君臣:“从来帝王有一姓相传永不易位者乎?”当然没有!“自古及今,其间代兴之国,崛起之君,不可胜数。”《清太宗实录》,卷59,20页。不过,明朝为维护它的根本利益,是不愿承认这一事实的。他继续向明朝辩驳:如果说我们国小,不应该称帝,那么,古代的辽、金、元都是以小国而成帝业,可谁能禁止住它们称帝呢?况且你们朱姓太祖(朱元璋)当年曾当过和尚,幸亏上天保佑,终成帝业。岂有一姓为帝能永久不被替代的道理!事实上,有天子而废为百姓的,也有百姓崛起而成为天子的,这都是“天意”,非人所能做到的《清太宗实录》,卷5,39页。。我国封建社会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