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哪里是做人臣应该做的呢?”《东华录》,崇德二年四月。
---------------
第四节开诚布公(4)
---------------
太宗认为,一经发现有错误,要马上提出劝谏,不要在错误造成之前,不但不劝,而在事后却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评头品足,非议种种国事,好像一切与己无关,这就不是正确的态度。一句话,要防患于未然,消灭错误于萌芽状态之中。
从清太宗的这些所作所为,可以看到他鼓励群臣提意见,态度是认真的,它同样表现了太宗豁达大度,开诚布公。他认为这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一姓大业的成败,整个国家的兴衰。因此他把群臣劝谏一事看得极为重要,时时提出这个问题,多方督促和鼓励他们敢于当面向他提出不同意见,监督自己的言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太宗能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他既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人”,也不把自己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他认为自己就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失误、过错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像他说的,“人孰能无过?”人与人之间所不同的是,有“过,贵能改”。所以他又说:“朕思人有全德者少,但虑不尽心耳。”《东华录》,天聪七年十月。世上具备“全德”的人极少,差别仅仅在于办每一件事时是否做到了“尽心”,只要“尽心”去办,就会成功,同时也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反之,就会一事无成,那就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太宗的这些思想是他“勤政”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的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