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给他算出了几个适合府邸开工和竣工的吉日,说是吉日开工、吉日竣工,那等日后他们徐家搬进了这府邸,这府邸就能旺他们徐家世世代代!恰好过阵子便是吉日,错过了此次,就又要再等两年,所以他心里着急。′x-i\n_t/i·a!n~x`i?x_s-..c_o!m?”
在鹭州监军这两年,见识的许多事都刷新了宋归的认知。
他之前隶属京军,又是京军八百营,军中事物一概井井有条,长官们也都按规矩照章办事——尤其军饷,向来一日也不拖欠,一文也不克扣。
可到了鹭州却发现全然不是这么回事……皇上在位之时,徐忠便敢克扣底下士兵的军饷。这军饷,他都是想何时发便何时发,想发多少便发多少。
这个情况宋归也如实向皇上反映过。
而皇上责问徐忠,徐忠便都推给了手底下的粮饷官。
他斩了几个粮饷官,又连上了几道奏疏,疏中垂涕而道,态度诚惶诚恐,表示自己对此事并不知情,并深刻反省了自己“御下不严”的过错,请皇上问罪。?k!e~k`a+n/s\h?u~.·c¢o`m?如果皇上不信,他可以亲自入都,当面向皇上解释谢罪!欠发的那些军饷,他自掏腰包给全军补上!
周祈安不禁问道:“那他后来补了吗?”
宋归道:“补了一丢丢丢丢。”顿了顿,又微微垂首道,“监军也难当,夹在中间两头难做人。”
他看徐忠有心悔改,自己又身在鹭州,担心逼急了,徐忠要狗急跳墙,便没有继续告状。
皇上则精力有限,手中又没有能替代徐忠的人选,便也没有大动干戈,只回折子训斥了徐忠一通,罚了他半年俸禄,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宋归继续道:“不过前阵子皇上一病倒,徐忠就又现原形了。他要兴建王府,手头正紧,他手下那二十万大军的军饷,好像已经拖了两个月没有发放。¢v!7`x`s-w′.+c,o?m/”
周祈安问道:“那他底下士兵的反应如何?”
宋归说道:“他那些旧部早就习惯了,拖欠两个月,对他们而言早就不算什么了。发了当然高兴,不发也只能认了。不过去年,皇上调了四万京军过来,又从各地调了将领给徐忠,这些人倒是对徐忠的做派很不适应。”
“且徐忠的人,私底下跟这些外来的将领、士兵都有接触,了解了其他地区的情况,再对比自己,他们心里自然更加不满。加上最近搬运木材的事,大家什么心情更是不用提了。”
周祈安又问:“陈纲陈将军呢,他近来可好?”
宋归道:“他跟徐忠更是气味不合。不过他是皇上派来的人,皇上钦定了要他统领四万京军,徐忠便也不能耐他如何。徐忠的人,跟陈将军统领的四万京军,在军中可以说是泾渭分明。”
徐忠为了给张叙安看大门,已经调了十五万大军到长安,这十五万人都是徐忠自己的人。
陈纲的四万京军则原封不动留在了西南三州,继续执行边防任务。
为了兴建王府,徐忠又叫张茂茂领了两万士兵回鹭州,而这两万人,近来因搬运木材的事正苦不堪言,忠诚度直线下降……
周祈安道:“陈将军驻守何处,离这儿远吗?能不能请他也来咱小垛村坐坐?山下那食肆老板做的油泼面多好吃啊,他也是关中人,肯定也想这口了!”
第202章 202 橄榄枝
宋归道:“陈将军带着四万京军驻守最南境那一带, 平时都在宜州,离这儿稍微有点远。加上最近南吴褚景明来犯,也不知何时又要来捅宜州一刀, 宜州最近正全军戒备, 陈将军恐怕不太得空。”
周祈安道:“那便不要勉强,先帮我给他带一封信。”
他要给陈纲抛出一根橄榄枝。
宋归满心应道:“好!”
宋归和陈纲之前都隶属京军,在长安北大营时便打过交道,后来又都被调到了西南, 便有那么一点“他乡遇故知”之感,两人又都在徐忠手底下做事,便又有那么一点“同病相怜”的意味。在一些小事上, 他们曾彼此有过照拂,也曾背地里“谈论”过徐忠, 还算有点交情。过去串个门, 送封信,顺便聊一聊倒是问题不大。
且他最近刚好闲得慌。他是皇上安插在徐忠身边的耳目, 皇上一驾崩, 他也就成了一粒废子, 一个摆设。
眼下这局势, 他再上疏告徐忠的状, 便要进了张叙安的裤兜, 张叙安与徐忠蛇鼠一窝,他岂不要成了跳梁小丑?
他最近例行公事上的几道奏疏都是流水账,写的都是“哀悼先帝驾崩”“恭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