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希伯来民族简史 > 第26章完结

第26章完结

第四节 希腊时期犹太人的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化

公元前六世纪三十年代,犹太人在波斯统治时期里回归耶路撒冷,重新建造第二圣殿,恢复犹太教的发展。,E/Z¢晓-说/枉· _唔!错*内+容+以后历经希腊时期异族的统治与磨难,玛喀比起义百年的斗争曾赢得数十年的独立时期。在这漫长的时期里,由于犹太人内部经济地位的分化和对各时期异族统治者不同的政治态度,犹太教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体现了人民内部政治与经济的社会分化。一般的划分,主要有下列四派:

一、撒都该派(Sadducees):源起自所罗门工建造圣殿以后逐渐形成的祭司贵族集团。从历史渊源上讲,所罗门立撒督(Zadok)为祭司(《列上纪上》2:35),于是撒督子孙世世代代为祭司(《以内结书》44:15),后来称为撒都该派。这一派是由圣殿当权的祭司、贵族、富商等一批上层人士所组成,是犹太教中的元老当权派。此派主张只需尊奉摩西律法,不接受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此派不信灵魂与复活,不信天使与鬼魔(《马太福音》22:23;《使徒行传》23:8)。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期,此派掌握并控制圣殿特权,到罗马时期又屈从罗马统治者。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从此这一附依于圣殿为生的特权教派,逐渐销声匿迹,终于消灭无踪。·咸?鱼.看~书¢枉¢ ′更`芯′嶵¢哙?新约圣经记载在公元70年之前,撒都该党人仍横行社会,飞扬跋扈,施洗约翰斥责他们是“毒蛇的种类”,耶稣告诫人们要警惕、防备这批教阀的“教训”(《马太福音》3:7;16:1~12)。

二、法利赛派(Pharisees):“法利赛派”的希伯来语动词词根意为“分离”,读作“法列德”(Phred),希腊文由此演变为Pharisaios,意为“分离者”。因此法利赛的成员是指一批与他人不同的“分离者”。此派是犹太教的中层人物,主要由文士与律法师组成。他们笃信律法,并遵守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死与肉身复活,注重维护犹太教的传统与犹太生活规范,盼望“弥赛亚”降临。法利赛派的前驱是“哈西德”党(Hasideans),“哈西德”原文为“圣洁”,“虔诚”,虔信律法,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并非政治团体。但玛喀比起义时,哈西德党也热烈参加,奋不顾身,成为起义军中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认为是为信仰而战,反对安条克四世施行的宗教迫害。^兰~兰`文`茓! *首\发¨到了取得起义的胜利之后,他们就退出了政治的舞台,回到虔诚的宗教生活中去。此派持排外态度,反对希腊化、世俗化。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法利赛派反对当权的撒都该派,因撒都该派代表世俗当权者,信仰又不纯正,是谋求权势享乐的贪官贵族。法利赛派代表在野的、严谨保守的、盼望弥赛亚国度的宗教集团。这两派在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期里的矛盾和斗争,大大削弱了抵抗外侵势力的力量,以至公元前63年,犹太在罗马人入侵后,就被归并于罗马统治之下。公元第一世纪基督教产生的前后年代里,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既有分歧又有合作。新约圣经记载,这两派党徒曾联合起来向耶稣寻衅,出难题要抓耶稣的把柄,并逼迫耶稣的门徒(《马太福音》22:23~33,《使徒行传》4:1~4,5:17~18)。使徒保罗被犹太人公会逮捕时,曾利用撒都该派不相信复活,法利赛派相信复活的矛盾,使这两个党派互相争闹,发生了纠纷(《使徒行传》23:1~11)。法利赛派本来是持守律法,注重虔诚的宗派,但到了新约时代,蜕化为只求外表、追求形式、追逐名利的党徒,赢得“假冒为善”之“桂冠”。

三、艾赛尼派(Essenes):此派名称来源不详,根据希腊文Essenoi可能指“虔诚者”。这一派的成员主要为下层群众,包括农牧民阶层,他们的经济地位低下,信仰虔诚,所以是玛喀比起义的主要力量。在起义胜利以后的年代里,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反受到当权者的迫害。他们因而悲观失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