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有二耳。盆,或称为[上奠下皿]〔zheng政〕。盛水或盛血的器皿。圆形,平缘,敛口,折肩,深腹,平底,肩腹部有双耳。钲,又名钲[钅(上成下土)]〔cheng成〕、丁宁或句鑃〔diao吊〕。宴飨或战争中使用的敲击乐器。形状似铙,体较细长。于部向上呈弧形,下为手执之长柄。有的大小成组,多者可达11件。南方吴、徐、楚地盛行。錞于,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也用于宗庙祭祀。椭圆筒形,上大下小。顶部有钮,大多呈虎形,又称虎钮錞于。春秋时期出现,战国及汉代盛行。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较多。
其次,此时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长篇铭文大为减少,而且一般不再具有前述西周时期铭文的书史性质,而出现了大量的媵器铭文。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与力量,需要彼此结成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联盟。结盟一方面需要举行盟誓,一方面又要借助于婚姻。正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因此,此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大为发展,促使青铜礼器中为陪嫁女儿而制作的媵器大为增加,其中以盘、匜、鉴为最多。并且还要在上面铸上加强两国政治友好的铭文,成为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的一个显著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