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假如这不是先秦 > 第54章完结

第54章完结

o;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既愚昧又狡诈之民虽然难于改变愚性,仍可通过对忠孝仁义之道的培养,去其狡诈,返归愚直,这样的愚直之民才是君主最易统治的良民,所以孔子非常自信地说“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的愚民思想还表现在他要求人们安于贫困上。孔子极称誉颜回,因颜回能安于贫困。但现实中像颜回能安于贫困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孔子告诫人们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等级制下,庶民哪有求富贵之道?没有求得富贵之道的人们只有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地生活、温顺地接受剥削和奴役,决不能有非分之想。如果人们都安于贫困、乐于接受统治阶级所施与的一切,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更不会因生活的困苦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像这样的“愚直”之民,就是孔子所理想的治世之民。

孔子曾用“无违”概括了孝悌的实质,“无违”是指不要违背君父官长的意志。只有平时在家里养成不违背父母兄长的习惯,在社会上才不会违背君主官长之令。

孔子把是否违背父亲意志作为衡量孝的标准。他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三年是多年之意,即父死多年也不改变其生前的意志,这才算孝。若真如此,中国人如同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了。这种只知道对父母兄长唯唯诺诺、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和抱负的“孝子”只能是“愚子”。这些“愚子”到社会上就变成了忠臣或顺民;他们是一群逆来顺受的“良民”,是绝不会犯上作乱的。因此有人感慨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