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假如这不是先秦 > 第57章完结

第57章完结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

博士官因学识渊博,也常常以私人名义授徒讲学。\天-禧.晓-税\王¨ `埂`芯!罪·全\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丞相公孙弘的建议,由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有固定的名额和选拔标准,并享有官方给予的待遇。这就是博士弟子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自此,学习儒经者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三、以儒术取士

汉代自高祖始,就重视选贤任能。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在取士的标准上,则突出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道德修养。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美德的人士,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以儒术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四、视学制度

君主视学自古有之。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业,还要与师生欢聚。_咸.鱼¢墈~书, *哽′辛?最`全+为了弘扬儒学,每次视学,皇帝还要聚众宣讲。以上诸项措施都为“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起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文教政策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古代史的终结。其对教育的主要作用和影响,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和礼教为本,所以,尊儒必定推崇教育,汉代的官方学校体制就是伴随独尊儒术而建立的。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求_书+帮! ¢毋?错`内?容,精通儒经的就可以通过选士而做官,取得荣华富贵,从而大大激励起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是古代教育昌盛的主要动力。汉代流传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王充曾感叹说:“儒者学,学,儒也。”儒与学已合为一体,从而使儒学绝对控制了教育事业。而,儒家对大众的“洗脑”工作也维持了两千多年。

董仲舒的儒学,干脆说儒家思想吧,因为董仲舒确实是为了适应国情而对儒家思想的创新发展(当然,维护儒家思想的,就说这是窜改)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但是,正是被统治阶级握在手里不肯放松的这种思想,成了国人思想上的一座监牢。我们深感悲哀的同时,或许也该庆幸,幸好汉武帝没有对周礼感兴趣,要不然,中国的思想界,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将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呢?

4.思想,再无建树

在思想上,我们中国范围内,最让人怀念的时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而致命的恰恰就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需求的“独尊”。从汉朝独尊儒术到近代西方民主自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思想进入了真正的严寒冰封时期。无论是哪个朝代,除了啃老本之外,鲜有新的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诞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三变。先是儒学转入玄学,再有玄学转入佛学。儒学自不必多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就是传承汉儒。值得一提的是,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