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假如这不是明朝 > 第39章完结

第39章完结

一场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就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历史的舞台,而中国在海平面的生命力也就此衰竭。·比?奇¢中\文.徃/ ^勉¨沸¢跃/黩,

纵观明朝历史,似乎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人坚持着要打开海上的防线,让中国人也能够扬起风帆,征服于海上。其他的君主,就连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想都不想就直接选择放弃大海,并且弄出了一个“禁海令”。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放过牛、要过饭、打过短工、当过和尚,然而这一系列非凡的履历并没有给他一个非凡的认识,他骨子里的小农意识时时刻刻就会在脑海中浮现。

为什么朱元璋会选择放弃大海呢?

首先,朱元璋理所应当地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财富取之不尽。想想也是,如果中国的领土像倭寇那样只是弹丸之地,估计朱元璋就不会这般财大气粗了。不过没有这种假设,朱元璋的心里,依旧是小农意识。据说他时常会对太子或者是朱允炆说,你们一定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些,不要总是想着征服那些“蕞尔小国”的土地和财富,那些还不够给咱们大明王朝塞牙缝的呢!

朱元璋的这番话,如果往好的方面想,是明太祖心胸宽广,不愿意主动掀起侵略的步伐。!x^d+d/s_h.u¨.`c+o~m,可是往坏了说,就是闭关锁国,以为一切可以无求于人,轻视发展海外交往,拒绝互通有无。在拒绝了危险的同时,也拒绝了进步的空间。

严格说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是个农民,他一心向往的农耕经济与海洋贸易格格不入。而他作为封建专制帝王,更不容许商品经济搅乱其所要维护的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禁商禁海再天经地义不过了。

抛开朱元璋自己的想法,明朝实行禁海政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倭寇的侵略。

倭寇,是明朝时期对日本人的称呼,他们活跃于13 世纪至 16 世纪,抢夺财物、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他们以海为家,以船为生,不过他们打劫的对象却并不仅仅是海上的船只,还有沿海地区的百姓,一时之间,倭寇所积累的民怨非常之重。

其实倭寇之乱早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开始了,不过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忙着搞内战,无暇顾及到海上的动静,也就没有时间理会。¢v!7`x`s-w′.+c,o?m/等到了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作为一国之君,他就不能再置若罔闻了。可如何能够彻底解决掉这件事情呢?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和日本建交,两个国家都相互表示友好了,那倭寇也就不会再明目张胆地来犯了。

于是他给日本统治者写了一封以示友好的信,内容无非就是说,咱们两个国家虽然隔着海,但是距离却并不远,不如这样吧,我们两个国家建立起友好的贸易往来,想你一个弹丸之地,肯定资源比较少,没关系,我们大明王朝地大物博,要什么有什么,我还可以给你点贸易优惠政策什么的……

对于朱元璋来说,能够这样主动示好,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开局了。可是没想到紧接着,国内就引起了一阵骚动,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胡惟庸事件”。一想到有人要谋反,朱元璋内心中的无名怒火就腾腾地冒上来。就在这时,又有消息传来,胡惟庸竟然和日本统治者有联络,或许这谋反一事,日本也逃脱不了干系!

朱元璋心里这个火啊,想你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有如此的狼子野心,竟然想通过一个胡惟庸,就扳倒我大明王朝,你也太自不量力了!不就是个小小的倭寇么,就算你们全部都攻打过来,老子也不放在眼里!

于是乎,朱元璋下令,坚决切断一切与日本的关系,严厉实行海禁!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 年,朱元璋正式颁布禁海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每隔两三年颁一次诏,“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通外番”、“申禁海外互市”,还撤了闽、浙、粤等地接待外商的市舶司。

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且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所以他每颁布一道诏书,就肯定要派自己信任的人去沿海地区视察一番,查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

尽管这是圣旨,但难免会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