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生活在唐朝的女性由于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墈¢书·屋+ ?更?芯?醉*哙?从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以及很多唐代壁画和绘画上,都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健康的体魄,这与宋代以后以柔弱为美形成很大的反差。
唐代是我国封建教育的大发展和繁荣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兴起,教育打破了以往严格的等级限制,开始向下层知识分子倾斜,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女性群体在这种文化大普及的社会氛围中深受熏陶,自觉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唐代帝王的文化素质较高,因此比较重视后宫女子才学。为了提高宫廷嫔妃的文化素质,朝廷在后宫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唐朝宫廷内设有掖庭局、习艺馆、内教坊等机构,负责宫廷妇女的教育。唐宫中还有一批女官担负着教育后宫子女的职责。
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唐代宫廷之中学风浓厚,妇女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出现了许多才女。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寻礼则”。?0_0′晓?税.蛧? +首,发,杨贵妃不仅通晓音律,还善于舞蹈。上官婉儿是一位明习史事和富有才华的女诗人。
唐代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居于社会上层的官宦之家,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官宦之女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一般是由父兄教授或聘请有才学的先生代为传授。她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整体文化水平也较劳动妇女的文化水平高出许多。德宗时,才华横溢的宋氏五姐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学有所成的。“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闻经史中大意,深加赏叹”。
并选入宫中担任女官,掌管宫中的文化事务。
唐代许多有识之士也都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如颜真卿:
少孤,母殷躬加训导,即长,博学,工辞章,事孝亲,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这些官宦人家妇女教育子女有方的实例,充分说明了她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操守。
唐代的科举兴起,使庶民阶层的文化发展有了可能。社会各阶层都非常注重教育,私塾之风兴起。`丸~夲!鰰`戦· ·追¢蕞?辛^蟑.截!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女子也受到了一些文化熏陶。由于唐代佛道两教的盛行,其中的教义对广大民众具有吸引力,普通女子从中也能学到粗浅的文化知识。正是因为唐代女子受到了知识的教化,才会拥有独立的意识,进而更有力地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于女性的尊重发展到极致之后,就是女人也可以当皇帝。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出现在唐朝。除唐朝之外,任何一个朝代,哪怕是再怎么权倾天下的女人,也不可能对皇帝宝座产生野心,因为那将导致全天下的反对。但在唐朝,却被万民所接受。这种心态,是我们现在也非常缺乏的。
第三节仓廪实而知礼节
隋文帝杨坚取代了北周朝廷,一统天下,苦心经营许久之后,留下了一个铁桶似的江山。而后,由于隋炀帝杨广滥用民力,对外征伐,农村经济破坏。加上隋末农民大起义后,统治者镇压起义,军阀之间混战,唐统一战争,都使生产力进一步受到破坏。唐初全国人口只有200多万户,还不到隋朝900万户的三分之一。
在这种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唐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人民尽快安定下来,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只有发展好了,唐朝才有可能长治久安,李家天下才能避免如杨家一般二世而亡——这一点,唐朝从高祖李渊以下,都看得非常清楚。而封建时代,农业为众业之首,无农不稳,无农不安。
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唐高祖正式下令全国实行均田制。
唐政府规定:民始生为黄,4~15岁为小,男子16~20岁为中,21~59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至唐玄宗时,改18~22岁为中,23岁为丁。国家每年一造计账,3年一造户籍。户口簿籍是国家推行均田和租调制度的依据。
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18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