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假如这不是唐朝 > 第29章完结

第29章完结

这一点上,唐朝人是做得非常好的,他们可以接纳外族人为官,可以接纳国外的宗教,甚至还可以接受女人当皇帝。*墈+书¢君! .更\歆\最+全+

作为中央政府,唐朝一直对四周的所有国家保持着一种开明的态度:如果打算跟我们搞好关系,这没问题,我们也很乐意;如果打算没事儿的时候派些人过来捡点便宜,同样我们也调好军队乐意奉陪。所以直到现在为止,唐朝一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央王朝为人们所熟知。

如果跟他们提闭关锁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从朝中大臣一直到民间百姓,都会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色。因为闭关锁国的那些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保护自己的文化,不受外来的文化侵蚀;

(二)保障自己的经济,以免受到外来的影响;

(三)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防止外国势力进来搞破坏;

(四)避免外国间谍窃取国家机密。

这些理由在唐朝时期能够说得通吗?说不通。唐朝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输出的大国,唐文化就算是在世界范围来讲,也可以称得上最为强势。\m?y/r\e`a-d\c-l,o^u/d/._c¢o~m?所以他们完全不用考虑怎么才能免遭别人的文化侵蚀,往往想的是怎么去同化别人。当然,这也非常有成果,曾经显赫一时的突厥就被唐朝又打又拉分为几部分,其中一部分还永久性地与汉民族融为一体再也无法分离。而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这种融合还是唐朝政府从上到下主动作出的政治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除了唐朝以外,其他时候的民族融合总充满了许多偶然的因子。要么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然后回不去了不得不被同化;要么是因为民族感情互相攻伐,最后剩者为王——因为汉族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具有人数优势,自然而然就将别人吸收了。唐之后的五代十国与晋之后的南北朝体现得特别明显。

至于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要闭关锁国,在唐朝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首先他们不必太担心国家的安全,因为动乱的原因都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几次大规模的叛乱、农民起义对唐朝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外部的入侵——以当时来说,别说是周边的一些长期受到打压的国家,就算是放眼整个世界,也没有说能够稳胜唐朝的存在。!萝,拉!晓,税! ¨毋`错*内\容¢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国,也仅仅只靠一个节度使的力量就可以势均力敌,至于吐蕃等国家与唐军在边境展开长期的拉锯战,就算占了一时的上风,也会迅速因为国力上的巨大差距而失败。

那么,唐朝人需不需要考虑外国经济入侵的因素呢?

说起来中国古代的贸易大概分为民间与官方两种,官方贸易主要是通过进贡与回赐来达成。即一个国家宣称自己是中原王朝的属国,然后就派人送一些土特产过来,中原王朝觉得很高兴,你来送礼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于是再赏赐一些东西让你带回去。这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时间固定,周期固定,连对象都固定。虽然在大多数时候中原王朝的回赐物品价值总是高于进贡物品,但如果考虑到路途遥远、物品稀奇所带来的增值效应,两方差不多还是对等的。

民间贸易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既有外国人来中国经商,也有中国商人主动走出国门。如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在全世界基本处于有多少卖多少的地步,入超入得每天就数钱玩了。丝绸之路说起来无比的长,但也总有个尽头,只要在中原内地进一批东西,然后走一遍丝绸之路,再从西方带来一些香料等产品,一来一回的利润足够一个商人躺着吃一辈子。这样的利润率,哪怕是往地狱里闯,都有无数人愿意带头冲锋,更何况只是一条走熟的远路。

事实上直到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的贸易还是长期处于入超的地位——从经济学上来说,入超并不是对外贸易最好的局面,但国家贵金属货币的不断增多对于维护自身的统治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朝时期如此,在唐朝就更加没有必要去关闭自己的国门以求在经济上保持独立,毕竟赚钱的事情谁都想去干也愿意去干。更何况从国外进口来的毛皮、香料等属于奢侈品,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看,影响国家政策最终走向封闭化的一些因素,在唐朝时候基本都是不成立的。这就从政策的根本上规避了滑向锁国的深渊。至于民间的风气之开放更是一时无两,家里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