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周围的那些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唐帝国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唐朝在对突厥的问题上,采用了恩威并用的策略。.d.n\s+g/o^m~.~n*e?t~如唐太宗先用武力征服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最后授予他官爵,赐给他田宅,还时常宴请他。对于突厥的其他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共同爱戴。他们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在对待吐蕃的问题上,采用了和亲的策略。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是个有才识的女子,她出嫁时带去了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了大批手工业工匠。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又迎娶金城公主,并给唐朝皇帝上书: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唐朝在对待回纥、六诏、靺鞨的关系上,采用了册封的策略。+x\d·w¨x.t^x,t¨.`c?o-m,唐玄宗册封了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这种怀柔政策已经超越了汉朝时单一的和亲。也正因为如此,当唐帝国陷入危机的时候,他们才能完成向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平乱并且完事儿之后让他们走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到了唐朝中后期,手握重兵的往往已经是外族将领,因为他们能征善战,心性淳朴并且忠心——当然,很快就会有人出来证明这种理论是胡扯。这些外族将领权力越来越大,不仅可以自行任命属下官吏,甚至还可以自行决定对外发动战争。当一个人的权力大到一定地步,而约束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萌生出本来没有的贪念。
这是人性,跟个人无关,也跟民族无关。
很快的,唐朝君臣就会为他们的这种放纵付出代价——他们的成功与兴盛都得益于外族人的使用,那么,他们的衰败,外族人也脱不了关系。¨小?税?C-M′S_ ~庚¨薪¢罪~全.
第二节盛世:霓裳羽衣掩危机
大唐的发展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已经如日中天。经过几代人的辛苦与勤劳之后,唐朝终于能够向世界展示它最为华丽的乐舞。
唐玄宗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公元685年,他出生于洛阳城,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多才多艺高富帅”。这样的人,能够将唐朝推向顶峰,也就不足为奇了。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他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15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开元时期,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据杜佑《通典》所记: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最多时逾千万),人口45431265,比之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