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 > 第85章完结

第85章完结

当时后宫女性穿的都是长裙,而文帝却不准许裙长到拖地的程度。?狐_恋~闻!茓. !冕′沸*悦!读~

虽然穿着长裙的目的在于显示优雅气质,但这的确是一种浪费。万事讲究节俭的文帝不准许这一点。

此外,文帝也一概不准许宫殿内的窗帘施以刺绣。

中国历代皇帝皆于即位的同时,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文帝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他绝不以金银铜锡等豪华金属装饰陵墓,他使用的尽是瓦器。

因此,文帝之墓霸陵在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中最为朴素。

文帝于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去世。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时发现一只表示瑞兆的玉杯。这只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寿”四个吉祥文字。经常出入宫廷、名叫新垣平的占卜师在这之前就曾预言——

瑞兆玉器将于近期出现。

后来,吉祥玉杯果然出现,文帝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于是宣布:

——明年起改元为“后元”。\x·q?i+s,h¢e*n¢.?c_o′m¢

这只是以前后为别的年号,像样的年号则要到武帝时代才告订定。总之,文帝的“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可以说是年号的起始。

不料,后来才发现这只玉杯是占卜师新垣平叫人奉赠给文帝的东西。原来这是一场骗局。

新垣平因而以欺君之罪,诛杀三族。这个年号于诞生之际就有了不祥之事。

新垣平被处刑后,也不便再行改元,“后元”的年号依然被使用。后元七年文帝殁故,留下的遗诏将其为人表露无遗。

凡有生者必然有死,此乃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丝毫不值得哀伤。

朕不德,未能妥善照顾人民,因而不欲死后为服丧事宜拖累人民。朕死后,人民仅行三日哭礼即可,礼毕应速卸去丧服,过后,结婚,祭拜及肉食饮酒之事悉听自便。

文帝死后,其子刘启即位。

刘启即位之时,发布大赦令,减免租税之半,并立诸子为王。

刘氏以外唯一异姓王——长沙王吴著由于没有后嗣,因而收回其领地,改以新帝之子刘发为长沙王。·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

新帝即景帝。这个人就是在位五十余年、被称为中国太阳王的武帝之父。

景帝原本企盼萧规曹随,照父皇文帝所铺的路走,但他有一个非改革不可的问题。因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高祖刘邦建国之初,各地之王尚不满十指之数,景帝即位时却已膨胀到二十多个。

汉的建国理想依旧为中央集权制,为了避免重蹈秦朝覆辙,因而刻意减少藩屏之数。

然而,由于文帝论功行赏及心肠软的缘故,王的数目变得越来越多。姑且不提王领地税收不入国库之事,汉帝国精神上的统一,因群王割据各地而受到阻碍,已是极严重的问题。

王的封立应以最低限度为佳——这是文帝时代廷臣们既有的共识。倘若依据这个见解,各地之王多数非被废位不可。

文帝时代,每当有人提此意见时,皇帝总是摇摇头说:“这的确是早晚必须处理的事情。不过,等朕死后,让后人去处理吧!”

文帝本身就是过去的代王。曾经为王的人现在要废别人的王位或削减其领地——文帝大概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吧。

到了文帝之子景帝时代,由于皇帝是由皇太子践祚的,因而对各地之王没有如父皇所持的同情心。

文帝、景帝这对父子各方面都很像,他们最大的差异点在于对各封王的态度不同。

景帝做了父皇未能做到的事情。那是——将各地封王的领地慢慢削减,渐次编入中央的直辖领土。

第四十二章 吴楚七国之乱

有一个人好像是为了削减各地之王的领地而出生的。这个人名字叫做晁错。他是颍川人,学过商鞅的刑名学(政治学),性格耿直而有些绝情。

绝情,是不为情所动,也就是为人固执。

晁错是景帝太子时代的家臣。

景帝即位后,任命跟随他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