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 > 第156章完结

第156章完结

刘玄是个不成材的人,之所以被选为皇帝,是为了容易操纵。*萝*拉_暁?说- /追^蕞~新~蟑\洁/刘縯则不然。他的弟弟刘秀虽然为人过于慎重,却也是非常优秀的人物。想操纵这对兄弟绝非易事。这是诸将对他们敬而远之的原因。

接到政府军即将攻来的消息后,刘秀进入昆阳城。他的部队尚不满一万,而包围这个城的政府军则为数十万。

刘秀率领十三骑兵,悄悄从南门溜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到城外招募兵员,以救援被包围的昆阳城。

刘秀字文叔,乃高祖刘邦第九代子孙,为景帝皇子长沙王刘发之后。他的父亲刘钦于他九岁时殁故。虽然像这样的皇族多得是,但就血统而论,他是较更始帝刘玄更接近正统的。

举兵时,他是二十八岁。他是个极端谨慎的人,由于个性的关系,常被误以为是怯懦之徒。

——像刘秀那样万事慎重的人都断然举兵,可见王莽已经没有希望了。

据说,听到他举兵的消息时,人们奔走相告,并且纷纷投入他的阵营。

从昆阳城溜出的刘秀,在附近各城招募兵员。¨3*叶-屋? !埂*鑫`最?哙¨

——小心翼翼到了家。

这是所有人对刘秀的批评。实际上,他的本质并非如此。他是下了决心就敢孤注一掷的人。由于过去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人们不知道这一点。

他于是反过来利用人们对他的批评。

他率领千余部队一马当先攻入敌阵时,敌人的想法是——

胆小如鼠的刘秀亲自率领部队攻打过来,这表示他有绝对的把握。看来只有千余名的这个部队,一定是另有伏兵吧?

结果,还未发生接触战,敌人就被他的气势震慑住。

另一方面,己军其他阵营人员的想法是——

向来做任何事情都谨慎再谨慎的刘将军,现在却亲自站到突击队阵前。他一定是有援兵或伏兵之计,才如此胜券在握!

受到鼓励的士兵,遂争先恐后地冲向敌军。

在这个情形之下,敌军更加担心伏兵或援兵,未战却已先丧失斗志,仓皇退却。¨0~0-晓¢说,惘- !已?发+布`罪\鑫.彰,劫^

刘秀因而以区区两三千部队,使包围昆阳城的政府军阵脚大乱,最后于城西河岸与之展开决战。

此际,围城政府军首脑在意见上产生对立,因此,十万军队变得不堪一击。

——这等小城最好弃之不顾,以攻打邻近宛城为上策。一旦攻陷宛城,昆阳城自然会降服。

名叫严尤的参谋如此主张时,王邑却表示反对——

百万大军未能攻下昆阳这等小城,这还能示威于天下吗!应该先将昆阳屠城,而后继续前进。

严尤这时又引用《孙子兵法》,做了如下进言——

孙子曰:“围师必阙。”我们最好采用这个方法。

“围师必阙”是于包围战之际,必须为敌人留一条生路之战争原则。知道四方完全被包围时,敌军会拼死奋战,这将使己方损失惨重。为敌人留一条逃路,则对方只顾窜逃,不能集中力量作战,反而对己方有利。

——从昆阳逃出的敌兵一定会逃进宛城。而容纳残兵败卒的军队,士气必然低落。这对我们攻打宛城颇为有利,所以应为敌人留一条活路为宜。

严尤据此再三力说,王邑却始终不为所动。

首脑在意见上的对立,当然影响麾下将兵,全军因而欠缺一致性。

王邑和王寻有意让自己的直属部下立功,对旁系部队都相当冷淡。

刘秀进兵河岸挑战,意欲一决雌雄时,王邑和王寻只率领万余直属部队,并严禁别的部队插手干预。

刘秀军在不可思议的力量之下,发挥了超实力的威力。虽然为数仅仅三千,却把王邑和王寻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布阵于昆阳城附近的近十万王莽军,由于受命不可插手,便袖手旁观。平时受到歧视的他们,甚至以眼看王邑、王寻军队被打败为乐。

看到王邑军苦战的模样时,守城军士顿时眉飞色舞起来。他们遂打开城门,往外出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