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北平《真理晚报》发行才一个月即被勒令停刊。?优+品/小^说-王¢ ·最¢鑫-璋~踕·哽?鑫.快¢
9月10日,贵阳《力报》以“言论为共党张目”的罪名被封闭,发行人、总编辑均下狱。
12月25日,国民政府颁布的《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第6条明确规定“以文字、图画或演说为匪徒宣传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948年: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之后
国民党大势已去,向来支持蒋介石的美国政府都深表失望,司徒雷登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内外的自由分子身上。在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的时代,言论界一刻并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尽管他们的一切努力注定了付之流水。
1月1日,成都市报业公会、新闻记者公会发表联合宣言,谴责针对报馆的暴力行为(仅1947年成都市至少就发生了七次打砸、捣毁报馆的事件),宣布自第二天起停刊三天,表示抗议。同月,首都警察厅厅长黄珍吾严令各警察局封锁新闻,不许接见记者。!2!巴?看!书¨旺· \追·醉*芯*璋,結~《中央日报》、《新民报》、《南京人报》等14家报纸的29名记者联名抗议。黄珍吾被迫否认此事,敷衍了事。8月31日,南昌各报以“开天窗”、拒发本市任何消息等形式抗议市长封锁新闻。
在时代转折的前夜,3月15日,年已花甲的胡政之先生鼓其余勇,恢复了《大公报》香港版,他在复刊词中重申了《大公报》是“民间组织,营业性质”,以及“文章报国”的初衷,“想代表中国读书人一点不屈不挠的正气”,并指出:
现在政治的不安,经济的动荡,差不多成了全世界的一般现象。两极端的政治思想热烈的斗争着,相互激荡着,最受苦的,是爱好和平、倾心自由的善良人群,这些人的环境与中国民众所处的地位正复相同。
以他敏锐的目光早已看出时代的真问题。不幸报纸出版不足一个月,他就一病不起,被迫返回上海治疗。
最富有象征性的事件发生在7月8日,那天晚上,蒋介石亲自签发的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令送到了邓季惺、陈铭德夫妇手中,一份创刊近20年的民间报纸开始陨落。?萝?拉\小/税~ -首¨发¢两天后(7月10日),王芸生在上海《大公报》发表《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社评,称之为中国新闻界的“不幸事件”,“要求废止与宪法抵触的出版法,给新闻界以言论出版的自由”。7月13日,《大公报》又刊出了毛健吾、曹聚仁、胡道静、万枚子等24人联署的《反对政府违宪摧残新闻自由,并为南京新民报被停刊抗议》。《大公报》重庆版、香港版及重庆《世界日报》等许多报纸纷纷转载了这一抗议书。
《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
这是《大公报》最后的辉煌。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指控王芸生是“新华社的应声虫”。7月18日,王芸生发表文章反驳。7月19日,《中央日报》发表《王芸生的第三查》社论,甚至指控王芸生效忠“共产国际”。
1948年7月10日,储安平在《观察》发表的《政府利刃,指向〈观察〉》
在南京《新民报》日、晚版被封杀之后,上海、北平、成都、重庆四地六版暂时幸存下来,7月13、14日,赵超构在上海《新民报》接连发表《新民报之厄运》、《为了法治,不需要出版法》两篇锐利的评论。7月17日,储安平在《观察》发表弥漫着浩然之气的《政府利刃,指向〈观察〉》一文。
国民党大厦将倾,一切抗议、批评都注定了无济于事,不仅挽救不了南京《新民报》,等待着其他报刊的也是相同的命运。10月12日,就连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正言报》也因所发议论“不妥”,遭到勒令停刊的命运。当南京《新民报》被封杀之后,《正言报》曾先后发表鲁莽的《新民报停刊与新闻自由》、万枚子的《不照宪法行事,就是违宪》等文。
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年头,从南到北,知识分子议政的周刊纷纷创刊,又纷纷凋谢了。即使这些追求“中道而行”的周刊,也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