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空军中将阿瑟·哈利斯尖刻地嘲讽道,这一方案寻求的是“万能”目标,他认为目标专家们“完全被轴承迷住了心窍”。~秒?蟑,截^暁-说′旺? .醉?芯\璋^結?耕~歆?哙? [ 注:阿瑟·哈利斯在重要时期担任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而且也许是盟国战争领导人中受到评价最低的人。他在回忆录《轰炸机攻势》(1947年)一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一问题。见原书第220-234页。 ] (有人打趣地讲,也许应当摧毁鞋带厂,这样,可以使德国人因无法穿鞋而投降。)然而,对于坚决主张白天对工业区实施精确轰炸、而又无法尽快地增加兵力对所有工业区实施轰炸以取得明显效果的第八航空队来说,这种重点单一的“瓶颈”方式很有吸引力,而施韦因富特则是理想的目标。
于是,第八航空队于1943年8月17日首次轰炸了这个城市的轴承厂,10月14日再次进行轰炸。以自卫编队飞行、无护航地实施白天轰炸的理论彻底失败了。尽管每架飞机装备了11门机关炮,轰炸机在德国战斗机面前仍无能为力,遭受的损失大大超过可承受的程度:376架美国轰炸机竟然有60架在第一次轰炸袭击中被击落;进行第二次轰炸袭击的291架飞机中有77架被击落。!7!6\k+s′./n¨e?t\ [ 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陆军航空兵》(1949年)第二卷,第682-684页,第702-704页。 ] 轰炸造成的破坏并非是无关痛痒的——但是,对德国战争能力的影响确实是微不足道的。库存的轴承以及从瑞典和瑞士进口的部分轴承满足了急需,不久,工厂便又恢复了全面生产。滑动轴承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滚珠轴承,从而克服了潜在的瓶颈效果。 [ 注:当时德国战争物资生产的组织者艾伯特·斯皮尔说,如果攻击坚持下去的话就会产生决定性的效果。但是,他错了,因为如果攻击坚持下去,就会进行分散式的生产。见斯皮尔《第三帝国内幕》(1970年),第284-287页。 ] 对施韦因富特的专门轰炸促使对方作出广泛调整组织结构的反应,使轰炸意图落空,正象过去大型舰船经过改进挫败了鱼雷艇,现代装甲部队学会了对付反坦克导弹一样。
德国人对精确轰炸作出的反应是疏散和使用替代物资,对全面轰炸作出的全面反应则是将整个经济全面纳入战争轨道。.秒-彰′劫`小¨税,蛧` ¨勉′费_粤^黩¨这是美国人和英国人不可能估计到的,因为普遍认为德国经济已经完全进入战争体制了,而且在1939年之前就开始这样做了。鉴于英国从1940年起实行了全民强制劳动,对非必需的行业和服务行业加以取消和限制,因而绝想不到大多数德国妇女仍留在家中,家庭佣人有100多万,而象图书装订一类的行业仍然很兴旺。作为蓄意发动战争的领导人的希特勒,并没有强要人民做出牺牲,德国经济的状况则反映了这一根本的政治现实。迫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带来的不祥后果和征兆,自1943年起,德国经济才真正实行战争动员。由于充分地利用能源,军用装备和供应物资的生产急剧增加;轰炸德国本土的投弹量与德国战争物资生产量之间出现了完全预见不到、意料之外的反常关系。
其中,轰炸本身反而促进了德国军工生产。袭炸确实摧毁了厂房,炸死了工人,同时,它还破坏了安逸宁静的城市生活;由于餐馆绝迹,唯一起替代作用的食堂在各方面其效率都更高;由于房屋遭破坏,居民们被疏散到农村,家庭佣人被迫进工厂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轰炸袭击实际上帮助德国克服大规模轰炸造成的有限的破坏后果。
这一情况众所周知,而且多次被引述。 [ 注:若欲从历史的角度作简要回顾,见戴维·麦基萨克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轰炸》一书(1976年)。 ] 这是个典型的例子,即看起来肯定无疑地向胜利方面发展、有计划地渐次积累战果的行动不仅遭受挫败,而且是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战略范畴的性质所决定而自我导致失败。当然,丘吉尔对战略反常逻辑、对战略反常逻辑所造成的每一种逻辑行为的变异及对立面的转化有着非凡的直觉理解能力。(他所撰写的战争回忆录的最后一卷题为《凯旋与悲剧》;本可以题为“胜利与失败”。)但是,没有必要让丘吉尔一类人来建立大战略。正如在物理学家研究宇宙万物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