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黑、米切尔和特伦查德三人的共同论点是运用飞机已使直接突入敌国本土要地成为可能,它可以超越前进缓慢的地面部队以及由地形所带来的各种障碍;大编队轰炸机能够通过摧毁敌全部军事力量所依赖的工业来影响陆上和海上作战的进程;优势的空军能够很快独自地赢得陆上作战和海上作战的胜利, [ 注:亚历山大·德塞维尔斯基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本畅销书《空军制胜》(1942年)实际上是一些文章的汇集,并节略了杜黑、米切尔和特伦查德的论断作为其某些章节的标题,如“海上力量的曙光”、“空中力量的解放”、“制空权的组织”。~小¢税·宅~ ¨蕪!错~内!容/ ] 并不需要进行长年的海上封锁和地面作战付出大量伤亡。
当时在几个主要国家的空军中,轰炸航空兵这一兵种尚处于萌芽时期,杜黑、特伦查德以及他们在轰炸航空兵中的追随者们还提出了与米切尔不同的观点:声称轰炸机可以根本不考虑防御问题,从而把空中力量与进攻性的空中力量混为一谈。 [ 注:关于这一分歧的简要情况,见巴里·瓦茨著《美国空军理论的基础》(1984年)一书第5-10页。/r+u\w!e+n¢.·n+e,t′ ]
正如在另一个问题中已经提到的那样,战略空军之所以失去了作用,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的缺陷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因其出现所引起的反应而造成的。由于主张轰炸的激进观点于30年代就已经普遍被接受(特别是在西班牙内战和格尔尼卡的毁灭之后),因而轰炸机在精确度、油料和弹药容量方面的缺陷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致使各国对战略轰炸作出了更为强劲有力的反应。为了对付指向各国首都的大规模空袭(据认为可能使用燃烧弹),人们加紧研制借以有效对付轰炸机的远程侦察警戒手段。到1939年,英国、美国和德国相继研制出了远程雷达,最终推翻了杜黑、特伦查德关于轰炸机将永远通行无阻的玄说。 [ 注:米切尔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即“一个轰炸编队……如果遭到占很大优势的驱逐机(战斗机)部队的持续攻击,是注定要受到重大损失的。”见瓦茨著《美国空军理论的基础》一书第7页上引用的1923年以前的一段话。 ]
防空
在雷达出现之前,由于以战斗机为主的防空手段没有完全被放弃,所以一般还是采取一种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办法——以对空观察员通过报话机报告空情或以声波定位探测装置发现目标为空中拦截提供情报保障。!比¢奇,中¢蚊?王′ `更~芯·最`全.在雷达研制出来之后,高速战斗机可以通过地面指挥控制系统有效地引导其迎击敌机,于是雷达即刻被重视起来。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轰炸机要发挥“战略性的”作用,因而要求它能携带更多的弹药去轰炸和摧毁工业设施和城市,这才生产出比当时的战斗机体积大得多、速度也慢得多、机动能力远不如战斗机的飞机。 [ 注:然而并不包括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德国空军要求轰炸机应同样能进行俯冲轰炸。轰炸机的结构强度和加速性能确实使轰炸机有某种机动性——当然这是以在航程和载弹量方面降低要求为代价的。 ] 针对这种公认的战术弱点,轰炸机鼓吹者们提出了以装备武器的轰炸机编组密集队形出击的补救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在沿途空域可能遇到的偶尔升空的敌方战斗机。
根据经典军事原则,轰炸机主动集中出击,其长处是能在相对的交战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敌战斗机形成净数量优势。由无数架轰炸机的首,尾、顶、背部武器组成的环形立体火网,可有效地拦截来自各个方向的突防敌机,即使敌战斗机迅速改变其攻击方向,也无法通过这道绵密的火力屏障,从而抵消了战斗机在机动性能方面的优势。换言之,轰炸机以密集队形所显示的战役层次上的优势,可以克服单架轰炸机在战术层次上的劣势。
正是在这个环节上,以雷达为主要手段的地面控制系统发挥了应有作用,它可以为防御一方的战斗机导航,引导战斗机群有目的地拦截敌轰炸机,再不需要依赖效能很低的常备巡逻体系或依赖偶尔的空中遭遇行动。 [ 注:直到装备有雷达的有效的夜间战斗机于1943年前后出现以前,在夜间每一架战斗机都不得不依靠雷达站位置的相对参数单独导航,直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