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 > 第82章完结

第82章完结

斯大林对英美两国的猜疑是错误的,但他对战略逻辑清醒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墈`书¢屋. !首.发\正如他(和希特勒在最后的日子里)所预想的那样,美国与德国和日本最终还是结成了联盟,尽管那时战争结束已经很久,德、日两国的政治制度已发生了彻底变化。然而,在战争期间,为了不使任何相反的力量介入,阻止轴心国的失败,在横向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盟国内部的分裂倾向遭到大力抵制。因此,在纵向领域内,打败法西斯的目标在每一战争形式上,在各大战区里最终完全实现了。

相互渗透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即使隆美尔在北非最终打赢,他的结局也不过和驻海峡群岛、丹麦以及挪威的德军命运一样。这些德军曾无敌于一时,但无论如何,不得不在1945年5月7日投降。当然隆美尔并没有在北非打赢。尽管德军在战役层次上对英军具有很大优势,但这并不能完全抵销战区战略层次上空间因素的制约作用。人们的视野必须越出北非的范围,认识到德军作战空间因素的广阔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部队、更好的补给,他很可能达到他个人的最终目标——距的黎波里1500英里的开罗和苏伊士运河。`s·h`u*w-u-k+a*n¢.`c?o?m!对于一个才能仅限于战役领域和至少在北非战场上显然完全不懂得战区战略的将军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胜利。 [ 注:或者,他本应认识到,他能够供应的跨越的黎波里到苏伊士运河(长达1500英里)的这支军队人数太少不足以击败英军,而人数多到能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的军队他又供应不了,见范·克利夫德的《战争中的供给》第181-201页。 ] 然而,即便如此,这也只是一次作战胜利,或者是几次作战胜利的战果,而不是一次战役胜利。因为战役并未因此而结束。

英国人仍将继续战斗,他们无疑会在开罗以南通过上埃及和苏丹的基地建立一条新的战线,并在苏伊土运河的西奈一侧,通过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的基地建立另一条新战线。通过红海水域,英国可同时向这两条新战线提供补给。如果置之不理,英国人就会在美国人的援助下修建基地、工场、野战医院、公路、铁路和港口,以便养精蓄锐,积累增援部队,最后收复失地。,二^8·看\书-网\ ′已?发`布/最*薪¨彰+截*既然无法迫使英国人投降(因为只有在伦敦而不是在开罗这一目标才能达到),德国人不得不在两者中作出抉择:要么消极等待英国人不断增加实力,并对德国人在埃及已占有的成果造成威胁。要么进一步发动进攻,夺取那些正在针对他们进行反攻准备的大片地区。这种大规模的征服也许会使隆美尔名声更大,但只要伦敦不想投降,隆美尔决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正如马来亚、新加坡、缅甸被日本人占领、英国被赶出东南亚以后的所作所为一样,英国人无疑将继续战斗,在外约旦东部的浩翰沙漠地带,在叙利亚、苏丹的广阔土地上,甚至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抵抗。在上述地区,英国人在东线可通过波斯湾和伊拉克得到补给,在南线可通过好望角和东非得到补给。与以前一样,英国人会着手积蓄力量,最后过渡到反攻,就像1942年后英国人在印度不断得到加强、1944年开始收复缅甸、并继续向马来亚和新加坡前进一样。(由于日本的投降,就是眼看着要收复新、马,也没有必要进行了。)

即使到那时,随着部队在辽阔地区拉开战线,德国人将再次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在两条战线与一个日益强大的敌人展开无限期的战斗,要么发动新一轮的进攻,攻入英国人占据的对德国的战果继续构成威胁的那些地区。对德国人来说,只要战役没有结束,从的黎波里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战果就仍将是不牢靠的,就只能靠更多的战斗来保持。对于德军来说这些战斗只能是进攻性的,这真好比德军是迎着敌人物质力量的潮涌游泳。而这一切又是他们在政治谋略横向领域内的根本性失误所造成的结果。最终,隆美尔将不得不通过东非一直攻到开普敦,同时向东越过伊拉克、穿过伊朗、征服广袤的印度,以便真正打赢他的战役。只有到那时,英国人才无法在多条开阔的战线上作战。除非德国人把英军从非洲彻底驱逐出去,并且把英军从印度撵走,进而与日本在印缅边境会师,英国人将继续对前所有的战果构成威胁,并仍旧将遥远的的黎波里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

当1942年夏末隆美尔在埃及境内似乎达到胜利的顶峰,日本人一度似乎就要进攻印度的时候,盟国军界一些人士担心轴心国会发动一场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