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 第24章完结

第24章完结

1894年九月的鸭绿江战役,正式宣告了冲撞攻击时代的结束。!暁·税?宅¨ ?追+蕞~新+漳?踕¢中国方面根据当时的估计,采用肩并肩方式运用两艘战舰试图采取冲撞攻击,这两艘舰艇系中国方面的战斗主力 [ 原注:Marble,pp.479-99. ] 。日本方面保持两个纵队并将中国军舰团团围住。由于射距甚短,大部分的损伤都是中口径大炮在200码左右距离造成的。此战役中,双方发射了很多的炮弹,炮火渐增的破坏效果是惊人的。根据估计,两艘中国战舰共被击中了320发炮弹。由于两艘战舰的装甲未被贯穿,故其能够存活下来。由于双方使用不同战术的系相同类型军舰,故甚难对此次战役进行分析。虽然不曾运用冲撞攻击,冲撞攻击功用仍在,但仅有在战术辩论时,方被有识之士提出。

大型火炮的胜利1900-1916年

当前许多人认为枪炮已经取代了冲撞攻击,有人认为冲撞攻击根本不是一种有效战法。较佳的结论则是,鱼雷取代了冲撞攻击。白头(Whitehead)鱼雷系一种有效的冲撞武器。若被鱼雷这种长距离冲撞武器击中的话,其有相当的致命性。对攻击者而言,使用鱼雷可说相当安全。*k?u?x*i-n?g~y!y¨.·c\o+m^对重炮的研究与对反制鱼雷快艇与如何贯穿舰艇装甲的研究同样令人着迷。十九世纪时,一般人对于大炮、鱼雷及冲撞攻击的研究深感兴趣,但冲撞攻击很快地消失不见。

二十世纪初期,大炮成为海军舰艇主要武器,装甲舰艇亦成为了舰队主要骨干。海军战术家对舰队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证明了炮弹具有贯穿钢板的可能性。但是,两国海军很少能够击中移动中的目标。史考特(Perry Scott)与西姆斯(William S. Sims)等优秀海军军官,曾领导小组对火炮射控进行改良工作,期能有效提高火炮的准确性。 [ 原注:海军助理部长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视察一次炮火试射,主力舰在2,800码距离对一艘征用的轻型船舶射击了200发炮弹,结果仅有2发命中目标。 ] 由于确切掌握时机,当时30节的鱼雷快艇与鱼雷快艇驱逐舰(torpedo boat destroyer)能藉副炮对主要舰艇构成潜在性威胁。依战术家估算,一个均衡舰队应包括数量庞大的鱼雷快艇。理论上,驱逐舰可使用快速短程武器先发制人,但是火炮必须准确,海上指挥官会对本身没有驱逐舰与轻型巡洋舰保护战斗舰的不利态势,感到忧心忡忡

下表系一位战术家在1910年时,采用距离做为函数所评估的武器效能:

极远距离 10,000-8,000公尺 重型大炮射程

远距离 8,000-5,000公尺 重型及中型大炮射程;中型大炮主要用以对付人员与无装甲的舰艇

中距离 5,000-3,000公尺 中型大炮相当有效

短距离 3,000-2,000公尺 依据相对船位,鱼雷是危险的

近区域 2,000公尺之内 可能相撞(但未提及冲撞作战) [ 注 ]

赞同在所有舰艇配备大型火炮的人(无畏舰[Dreadnought]构想),并未完成他们所持构想,小型及中型口径火炮却已具备了相当的准确度与较高的发射率。·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费斯克(Bradley Fiske)指出了下列三项一般性法则:

6吋炮的射速是12吋炮的八倍。

12吋炮发射的炮弹,其能量是六吋炮炮弹的八倍。

12吋炮重量系6吋炮重量的八倍。 [ 注 ]

就相同舰艇配置言,6吋炮可发射相当于12吋炮发射炮弹能量的八倍。炮弹重量产生的炮口能量及炮口速度是计算大炮能量的方法。装甲穿透的计算系射程、目标角度、炮弹俯射角度三者形成的函数。高射速的达成必须藉由不断研发;6吋口径的火炮开始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其100磅的炮弹是人体可以搬动的最大重量。1910年时,6吋炮的射速是每分钟12发,看起来是相当快的。倘若大型火炮的长射程并非藉由改进准确率来达成,这些火炮贯穿装甲的机率不会太大。小型及中型火炮在近距离极易杀伤敌人,最佳例证即是1905年日本在对马海战中展现的战果。当时大炮的射程完全掌握在日本手中,其距离系保持在4,000至6,000码。为了掌握战场,大型(10或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