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记载“错数请间言事,辄听”,晁错总是拉着景帝讲悄悄话,然后就做出了决策,在晁错的建议下,朝廷修改了很多法令。,咸_鱼+墈.书,蛧. *毋`错*内*容/此时,晁错是汉景帝跟前的大红人,但是这种行为破坏了君臣之间的游戏规则,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文帝时期,有一次申屠嘉入见,宠臣邓通坐在文帝旁边见到申屠嘉没有按规矩行礼。奏完正事,申屠嘉就对文帝说:“陛下喜欢臣子,可以赏赐他,让他富贵,但不能乱了朝廷的礼制。”文帝不以为意,敷衍了几句。申屠嘉却不买账,回到丞相府,下达“丞相令”召唤邓通。邓通害怕了,去找文帝,文帝说你别怕,去就是了,你前脚进丞相府,我后脚就派人把你召唤回来。结果邓通却在丞相府里磕头磕得头破血流,回来跟文帝哭诉:“丞相几杀臣。”这个讲究规矩的老臣不吃晁错这一套,终于,弹劾的机会来了。
内史府的大门朝东开,晁错可能是觉得上下朝什么的很不方便,所以在南面又开了一道门。+第+一\墈-书?蛧_ \更\鑫?醉*全?开个门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是要开这道门,就得把太上皇庙的围墙打穿。这种大不敬的行为普通官员是不敢去做的,但晁错敢,因为景帝把他奉为自己的偶像。
丞相申屠嘉就这件事准备“奏请诛错”。但诡异的是,申屠嘉还没上奏呢,晁错居然提前知道了,这也说明当时晁错的地位有多高,尽管他既不是三公,也不是九卿,却能连大臣上奏的事情都一清二楚。于是晁错连夜进宫,在申屠嘉上奏之前向景帝说明了情况。第二天早朝,申屠嘉话还没说完,景帝就开始为晁错打掩护,景帝说:“晁错拆掉的,只是太上皇庙的外墙,不是内墙,外墙没那么重要,而且还是我让他拆的,晁错没罪,这事儿就这么算啦。”申屠嘉气得不行,长叹说:“我后悔呀,为什么不将晁错先斩后奏呢?如今竟反受其辱!”回家后气得一病不起,呕血而亡。
晁错备受宠爱,这巨大幸福砸晕了他的头,在这种春风得意中晁错不自觉地忽略了那些隐藏的危机。申屠嘉既是元老功臣,也是帝国官员们的典范。¨求\书?帮/ /耕!芯~蕞*全*司马迁称赞他“为人廉直”,从不接受官员们的私下拜见。申屠嘉死后,晁错从“内史”升职为“御史大夫”,这进一步加深了晁错与群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晁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提文帝时曾提过的意见,“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汉景帝的同意,命令下达后群臣因忌惮晁错的势力集体沉默,唯有窦婴提出了反对意见。《汉书·晁错传》里记载,“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但是窦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窦婴在文帝年间长期担任吴国的丞相,对吴国的内情,以及吴王刘濞本人是相当了解的,而削藩的重点对象就是吴国。可惜的是,汉景帝并没有重视窦婴的反对意见。还有一个提反对意见的是袁盎,但是他没能亲自到场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晁错一上任就用“接受吴国贿赂”为由把他贬为了庶人。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使很多藩国诸侯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诸侯们纷纷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恨之入骨。
晁错的父亲得到消息后,特地从老家颍川赶到京城,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就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晁错的父亲说完就走了,在回家的路上服毒自杀,死前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刚死没几天,吴王刘濞联合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联合发动了叛乱。七国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