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耿弇就是明帝时与班超、窦固齐名的民族英雄耿秉、耿恭的叔叔;祭遵的胞弟是民族英雄祭彤;还有伏波将军马援有大功,但因为女儿为明帝皇后,为避嫌未将其列入,而且,只要是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都没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如光武帝的表兄来歙也有大功,但也未被列入。+x\d·w¨x.t^x,t¨.`c?o-m,
至于为什么要在“南宫云台”画二十八将图呢?从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开始时,其宫城就是南宫(北宫后于公元60年至公元65年期间陆续修建)。南宫中,有不少宫殿是既有的(如南宫却非殿、云台殿等),也有一些是陆陆续续修建的(如南宫前殿),这些宫殿除了刘秀居住外,就是用于国务事务、文化活动、外事往来等。
云台,其实是云台殿的简称。从历史记载看,云台应该只是殿基较高的宫殿而已,但是叫法有很多,比如“南宫云台”“云台之下”(《后汉书·范升传·列传七十三》)“云台广室”“云台广德殿”等。`比*奇~中~文/王. ~已?发′布`蕞/辛,章\結.云台的用途主要是召见、集会、辩论国事,也是一座皇家图书博物馆。所以,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自然是要选择南宫云台这样与国事国运相连的政坛之地。
当然,自从汉明帝图画功臣、列将后,云台又成了开国名臣的纪念馆。从此,云台名声远扬。
“马革裹尸”的由来
马革裹尸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为国捐躯、战死于沙场。马革裹尸形容一种牺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为褒义词。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曾为张郃马革裹尸。史书记载,“马革裹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1,7?n′o·v~e?l+.\c^o/m,马援的祖先原本不姓马,其先祖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将领,赵惠文王因其功绩卓著及善于驾驭马匹,特赐爵号“马服君”。于是,赵奢的子孙便以“马”为姓。《东观汉记》中记载,马援还是一个美男子,身高约七尺五寸(一米七七),并且“容貌如画”,是一位身材挺拔、英俊潇洒的大帅哥。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在汉武帝时被封为重合侯,后因巫蛊之乱受牵连,最后被杀。马通之子马实在汉宣帝时为郎持节,号使君,马实生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一共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就是马援。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马援十二岁时父母双亡,此时三个哥哥都有所成就,大哥是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为吏,马援由大哥马况照顾。马况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守于章句之间,就想告别大哥回家乡去种田放羊。谁知没等马援起身,大哥马况就不幸去世了,马援只得留下来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担任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可是走到半路上见囚犯可怜,就自作主张放掉了这名囚犯,然后官也不做了,一路逃到了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以放马养牛为生。因为马援为人热情又讲义气,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渐渐地也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役使。马援带着这些人在陇汉之间放牧,但他并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的生活,他常对追随他的人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马援不仅人长得帅,种田放牧也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经营下,这个几百人的游牧团队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然而他对着这些田牧所得长叹:“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人,自己则只过着清简的生活。
新朝时期,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