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何回应,史料上并无记载,反倒是会场之外的风起云涌更加地引人注目。¢微*趣/小!税¨网_ ·冕+废+跃¨渎¢
除了周瑜那道密函之外,江东后方留守老将吕范也劝孙权将刘备扣下,但鲁肃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表示:曹操实力仍然强大,孙家初得荆州,还未得人心,最好是倚重刘备在荆州的人气,以增加曹操的敌人。
孙权最终还是采纳了鲁肃的意见,他不但没有扣下刘备,还承认了刘备新任荆州牧的身份,并同意由他督管江夏以外的荆州各郡。
为了回报孙权的善意,刘备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比刘备的左将军还高一阶),领徐州牧,承认孙权在东方的主控权。
以上事态的发展完全在刘备的设想之中,然而接下来,孙权却做出了一件让刘备想破了头都猜不到的事情——孙权将自己的妹妹作为荆州的附带品,一同送给了刘备。
买一送一,刘备这回算是赚大发了。
孙权嫁妹一事容后慢表,眼下的“京口协议”已经为双方互利合作的政策定下了基调。·y_u+e\d!u`y.e..+c?o.m/不过协议毕竟只是白纸黑字,关于实际领地和军队的划分,孙、刘两家并没有进一步磋商。周瑜仍在江陵,孙权不好动他,刘备自然也不愿在京口多做停留。
离开京口时,刘备私下对孙权说:“周公瑾文武全才,万人之英,但我看他颇有野心,恐怕将有不臣之心。”
可怜的周公瑾,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为孙家事业操心劳肺,到头来却被刘备告了一记刁状。好在孙权对周瑜向来信任有加,对刘备的“好心提醒”并不以为然。
此外,周瑜原本设在孙权身旁的暗桩鲁肃,却不听他的指挥,使得他完全失去了对京口会谈的控制,等到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候,刘备已经一跃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
更可气的是,刘备前脚才刚离开京口,后脚便颁布了新的人事命令。他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江北,另外改临江郡为宜都郡,由张飞任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就这样硬生生地将周瑜这个南郡太守的地界给压缩了三分之二。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襄阳郡”和“临江郡”并不是刘备的发明创造,而是曹操的创意。/精*武^小-说^王? !追\醉\薪~彰\踕`
一年多前曹操拿下荆州,马上就对南郡进行分割,将南郡西面夷陵三县分出来成立临江郡,南郡北面襄阳、宜城、临沮等县,分出来成立襄阳郡,原来的南郡地域只剩下江陵、枝江、当阳等县。
换句话说,刘备是偷换了概念,不动周瑜南郡太守的位置,而是让关羽为襄阳太守,将周瑜压缩在江陵。对张飞的任命更加致命,夷陵原本是江东军拼死拿下来的,张飞可能是后来被派去留守,现在却反客为主,等于是扼住了长江上游要地。
面对刘备集团的无耻紧逼,周瑜忍无可忍。他不顾身上箭伤,硬撑着前往京口面见孙权。
面对孙权,他提出了一个疯狂的作战计划:进攻巴蜀。
具体计划是:由周瑜自己与丹阳太守、奋威将军孙瑜共同进军益州,一口气并吞刘璋和张鲁,然后由孙瑜留守巴蜀,和西凉马超结盟,周瑜则回师襄阳,分路进击,讨伐曹操。
孙瑜是孙权的堂兄,是当时孙家宗族内最重要的统兵将领,曾经与周瑜合作讨伐丹阳郡境内的山越人,算是一个实战派人物,孙权留在东线的兵力,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由孙瑜统领。
不过即便是周瑜跟孙瑜“双瑜合璧”,在荆州都还不太稳定的情况下,出兵益州实在是个冒险之举,先别说兵力,光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再者,如果当真攻蜀,势必要倾全国之力,这样一来吴地空虚,万一刘备或曹操趁机来袭怎么办?向来精明的周瑜,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孙权竟然认可了!
曾有学者认为,这是周瑜在和孙权赌气,也有人说这是周瑜临死前的最后一搏。那么孙权之所以认可,是否也可以解读为“同样是在赌气”?
不过从务实的角度来看,笔者倒认为这是周瑜给孙权的一个提示,在当时一片“孙刘友好”的和谐氛围中,周瑜想借由攻蜀,提醒亲刘人士,绝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