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很多论者因此对关羽多作批评,认为他好大喜功、擅自北伐之举,破坏了刘备集团的整体战略思路;他刚愎自用,辱骂江东使者之举,破坏了孙刘联盟;他骄傲自大、轻蔑同僚之举,逼反了糜芳与士仁。`微`趣^小,税·网! ′免\废_越¨黩_以上三条,便注定了关羽败亡的悲惨结局。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至少前两项指控是不成立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举出兵襄樊,这明显是在配合刘备在汉中、东三郡的攻势,现有的史料中丝毫看不出关羽当时是因为好大喜功,抱着一路打上去收复中原的打算。
至于破坏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就更不应该算在关羽的头上了。君不见吕蒙刚一上任,就摆出一副要将荆州生吞活剥的架势,而且孙权也同意了,这恐怕不是关羽压低姿态就能够改变的。另外,孙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提亲显然是一个阴谋,关羽的女儿嫁过去明摆着会成为人质,而且孙权一方面把自己妹妹接回来,另一方面又向关羽提亲,明显是在挑拨刘备跟关羽之间的关系,关羽拒绝实属合情合理。¨第+一′看,书_枉\ +冕\废?悦-读-
至于辱骂使者一节,这虽然看起来很像关羽的作风,但此节却只记录在“孙权传”上,多少有一些政治宣传的可疑性。
不过,第三点指控关羽却是赖不掉的。
不要忘了,关羽是个“大头仔”类型的人物,他对于所认同的大哥誓死效忠,但对他看不起的人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当初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关羽就直截了当地表明他不屑与黄忠并列。既然连黄忠这种素有名声的战将在关羽眼中都一文不值,那么士仁、糜芳这种龙套角色,在关羽麾下所受到的屈辱,也就可想而知了。
顺带一提,糜芳投降东吴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常常遭到虞翻的羞辱。他老哥糜竺留在益州,虽然没有受到刘备的处罚,但心中仍不免羞愧,不久就因病过世了。想当年糜家兄弟在徐州家产万贯,为了刘备不惜抛家弃产,连亲妹妹都贡献出去了,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人感慨。
对于一代武圣的陨落,民间总是充满了同情之音。¨s′o,u·s+o-u`2\0-2`5+.?c¨o*m?关羽之死,被后世许多艺术家渲染成“英雄末路”的典型,“走麦城”便是三国名戏之一。
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在那短短的半年之内,曹仁、满宠、于禁、徐晃、庞德、吕蒙、陆逊、朱然、潘璋、蒋钦等众多名臣猛将齐集荆州,只为了他关云长一个人,这样的豪华阵容,足可与当年殷纣王摆下的诛仙大阵相媲美了,关羽也算死得脸上有光。
只是关羽死后,我们不禁要问,本书的男一号,身为关羽结义兄长的刘备身在何处?
这大概是近年来一些历史学者、准学者以及阴谋论者相当热衷的话题,包括“刘备阴谋论”、“诸葛亮阴谋论”等说法纷纷出炉,主要论点无非是:诸葛亮或者刘备为了避免刘禅继位之后,关羽尾大不掉,所以宁可牺牲荆州,借孙权的刀除掉关羽。
虽然笔者也热衷于阴谋论,但却认为这样的说法纯属“推论过度”。
单就以当时刘、关二人的关系来看,还看不出决裂的迹象,而关羽是刘备集团最得力的打手,始终镇守在东北门户,对曹、孙两家具有相当的威慑力,刘备怎会舍得放弃?即便关羽在刘备死后有危及蜀汉政权的可能性,但刘备又没有张裕、周群那样的本事,如何预测到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只要他还在,关羽就不可能翻起三尺浪。而且要收拾关羽,刘备有的是办法,没有理由以送掉大好荆州为代价。
至于说是诸葛亮主谋,这就更不靠谱了,诸葛亮此时还没有掌握蜀汉的话语权,不可能单独操控这样的阴谋。
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没有赴援荆州,主要还是通讯不畅的缘故。
在当年闰十月之前,关羽在襄樊战线仍然是进展顺利,之后虽然败于徐晃,但也还用不着支援。随后由于江东军奇袭的速度太快,保密工作又做得十分到位,以至于荆州百官根本没时间逃出荆州,包括关羽的主簿廖化想跑也跑不掉,只好暂时向孙权投降。
反观益州这边,当时刘备虽然在成都,但主力部队应该仍留在汉中和东三郡,在如此资讯不明、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刘备或许在决策时稍迟了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