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野得知赵立的死讯,无不叹息,“虽张巡、许远也不过如此”。′e/z-l^o·o_k\b,o\o/k/.¨c!o`m′
赵构提笔评道:“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岳飞连续推进了十几站,被越来越多的金兵缠住,军中减员严重,粮草奇缺,前景堪忧,不得不连连向刘光世求援。流传在世的《申刘光世乞兵马粮食状》和《申刘光世乞进兵状》就是这时候写的。
刘光世恍若未闻,毫无反应。
“转战弥月”,岳飞获悉楚州已破,心知再向楚州挺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遂撤离承州退还泰州。
挞懒哪里肯舍,他乘胜挥军南下,号称拥军二十万,一路尾随,准备将岳家军全军绞杀在泰州城。
两军从北炭村到柴墟,一路打打杀杀,金人处处有重兵看守,但岳飞就是岳飞,他总能在复杂的战场上找到金军的薄弱点,“斗乱而不乱”、“形圆而不败”,迅速杀出,然后在金军回援前撤走,此后,又多次返回来攻击挞懒的追兵,“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每战“皆大捷,死者相枕藉”,而锋锐丝毫未减!
赵构收到金人要攻取泰州的消息,赶紧诏令刘光世发兵支援,同时下诏给岳飞:“泰州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其不可,且于近便沙洲保护百姓,伺便掩击。?狐·恋-雯.穴~ ~已?发`布?嶵!欣?章?截`”
刘光世继续贯彻自己的处事风格,装聋作哑,不发救兵。
刘光世虽名列南宋中兴四大将,那是因为他的军队人数庞大,对金人有一定的潜在威胁,他的实际上作战能力只能排在末流。
明代学者黄道周作《广名将传》选录了从西周到明代一百七十多名大将作传记,两宋名将有种师道、宗泽、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锜、吴玠、吴璘、李显忠、杨沂中、王德、王彦等共三十四人,其中的王德还是刘光世的部下,但上面却偏偏没有刘光世的名字。黄道周压根瞧不起他,愣是没把他收录其内。可叹!
战泰州
九月底,岳飞终于回到泰州,在州城外设伏,一举擒获了金将里真、阿主黑。·卡_卡?晓,税¨网- !庚^芯′蕞+哙,
回到帅府,岳飞二话不说,命人先将两名金贼各打四十杀威棍,再详加审问,得知金将军蒲速里酋长、孛堇太一已在离城三十里扎下了营寨。
夜里,岳飞遣千人趁黑袭营,“杀虏颇众”。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月初二日的清晨,寒气逼人。
有探子急报,挞懒手下悍将白打里已从承州方向赶来,和蒲速里酋长、孛堇太一合兵一处,前来攻城。
众将大惊。
岳飞却不慌不忙,下令开城迎战。
这一战,金人被杀得阵脚大乱,“凡枪、刀、金、鼓、旗帜无遗者”,其中金将白打里被擒。
蒲速里酋长愤恨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狼狈不堪地再退军三十里,集结军队,蓄势待发,同时派人向挞懒求援,准备对泰州进行迅猛的一击。
这时的泰州不但有大敌当前,因为兵荒马乱,盗贼蜂起,巨盗王昭和张荣趁着纷乱的战火,竟然分头大肆寇掠城东和城北。
形势危急,岳飞“顾虏势盛,泰无可恃之险”,审时度势,已有撤退之意,登城大会诸将,问:“各位可有应对的好办法?”
王贵认为:“我军屡捷,已经够本了,况且朝廷也已经下诏让我们保民而退,可以撤退了。”
岳飞神态肃穆,告诫大家:“朝廷养兵,就是为了能在危急之时派上用场。现在我军虽然急挫敌锋,但敌人势大,离我不过数十里,我军不宜轻动,我军一退,他们肯定紧追于后,到时我们的父老妻小拖累于后,全军就有覆灭之忧。”
听了岳飞一席话,众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岳飞缓缓站起,沉声指出:“当下形势,敌强我弱,我们当然不与之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我的意见是必须撤退,但撤退之前,背城一战,杀灭金人的气焰,方可在死中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