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郑繻公诛杀了泗子阳,株连党羽。·x!j?w/x`s.w!./c\o.m`列子未受牵连。
庄全问:“列子为何能有先见之明?”
子綦说:“列子未必预知泗子阳及其党羽的下场,仅是认为近名必定近刑,趋利必将趋祸,所以逃名逃利,防患未然。”
庄全问:“列子将会如何应对亡国之祸?”
子綦说:“楚灭陈后,老聃西行入秦,不知所终。韩灭郑后,列子大概也会不知所终。”
庄全感叹:“如今王纲解纽,诸侯争霸,小人当道,何处才是乐土?”
八 史儋叛周作谶媚秦,聂政刺韩由相及君
前374年,岁在丁未。庄前五年。宋桓侯七年。
周烈王二年。秦献公十一年。楚肃王七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十五年)。韩哀侯三年(弑)=韩懿侯元年。赵敬侯十三年(卒)=赵成侯元年。田齐桓公二年(姜齐幽公元年)。燕简公四十二年。鲁恭公九年。卫声公九年。越王孚错枝二年。′微*趣/晓.说- ,哽?薪\最-全.中山桓公二十九年。
周烈王即位两年,碌碌无为,不敢申斥伐灭郑国的韩哀侯。
周太史儋失望至极,携带周室独有的图书典籍,离开周都洛阳,前往秦都栎阳(陕西临潼),晋见秦献公。
秦献公喜出望外:“太史为何离开王都,光临敝国?”
太史儋说:“我夜观天象,推算历数,特来告知:起初周与秦合,后来周与秦分。分五百年而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
秦献公问:“此言何意?”
太史儋说:“‘起初周与秦合’,就是秦室始祖非子以降,秦为西周附庸。‘后来周与秦分’,就是秦国开国之君秦襄公以降,秦为东周诸侯。‘分五百年而复合’,就是东周成为秦国附庸。‘合十七年而霸王出’,将来事至即明,天机不可预泄。”
秦献公雄心大起,命令史官把太史儋的谶语著于《秦记》,传诸后世,砥砺子孙。·s~i`l_u?b¨o′o.k-..c?o*m¨
太子嬴渠梁(秦孝公)时年八岁,铭记太史儋谶语。
此后六世秦君,均以太史儋谶语自励,直到秦昭王伐灭东周,秦始皇伐灭六国。
庄周生前五年,太史儋叛周仕秦。
庄全请教子綦:“东周王室衰微,东周史官不断携带图书典籍,出奔诸侯求仕。有奔晋求仕者,有奔鲁求仕者,有奔楚求仕者,但是从无奔秦求仕者。为何太史儋奔秦求仕?”
子綦说:“当年老聃失望于东周,并未寄望于秦国,所以至秦而隐。太史儋不仅失望于东周,而且寄望于秦国,所以奔秦求仕,造作谶语,谄媚秦献公。这是春秋与战国的重大不同,中原文明已失信心,中原士人已失底气。”
庄全问:“老聃与太史儋,相差百年有余,为何世人视为一人?”
子綦说:“世人妄传老聃是长生不死的仙人。其实世上无人不死,仙话均属鬼话。老聃亲传弟子、再传弟子都已死了,何况老聃?老聃晚年至秦,死于秦国,其友秦佚曾经吊丧。”
庄全问:“先生为何如此熟悉老聃之事?”
子綦说:“老聃弟子范蠡助越灭吴,随后离越至齐,躬耕海滨。齐国欲聘范蠡为相,范蠡又离齐至宋,居于定陶。范蠡居齐之时,文子师从范蠡。后来我又师从文子。”
庄全失惊:“先生常常言及老聃、关尹、范蠡、列御寇、杨朱,我原先以为先生博学多识,仅是泛泛言及。没想到先生竟是老聃传人!”
子綦淡淡一笑:“我们老聃之徒,不重师人,只重师天。”
庄全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
赵敬侯赵章死了。在位十三年(前386-前374),实计十二年。
太子赵种继位,即赵成侯。当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