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侯凭借父祖两代之强,东迁大梁,意在代周为王,仅因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受到重创。这次重振旗鼓,先朝觐周王,再自称夏王,意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临驾于楚、齐二王之上。由于刚刚朝觐了周显王,不便直接称王,所以暂称夏王。”
庄周问:“魏惠侯暂称夏王,与楚、吴、越、齐直接称王有何不同?”
子綦说:“夏王可有三义。其一,夏指朝代。夏商周三王,周王尚在洛阳,商王遗邦也在宋国,唯有夏王遗邦杞国,百年之前已经绝祀。自称夏王,表示远承夏代之王,无意于代周为王。其二,夏指诸夏,亦即中原。自称夏王,表示仅为中原之王,无意于冒犯不属中原的楚王、越王。其三,夏指夏季。自称夏王,表示仅为夏季之王,无意于冒犯属于中原的齐王。总之,魏惠侯不满足于称霸,而想称王,但又不愿与朝觐周王牴牾,也不敢触怒天下霸主楚王和中原新霸主齐王,所以加一夏字,混淆视听,留有退路,犹抱琵琶半遮面,以观天下反应。魏惠侯自以为得计,其实已经树敌于天下。由于韩国这次拒绝朝魏,宋国成为朝魏的泗上十二诸侯之首,诸侯一旦伐魏,必将波及宋国。”
庄周说:“子华子是何人,为何能够阻止韩、魏交战?”
子綦说:“子华子是杨朱弟子,杨朱是庚桑楚弟子,庚桑楚是老聃弟子。杨朱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老聃之徒,弟子众多。二十二年前,杨朱曾来蒙邑见我,子华子随行,年仅十五岁,当时你只有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