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盈问:“孝亲距离至仁,竟有如此之远!那么如何治国,才能抵达至仁?”
庄子说:“想要抵达至仁,必须抛弃尧舜、文武、周公、孔子的‘亲亲之仁’,顺道无为而治,决不悖道妄为。*x~z?h+a-i!s+h,u!.~c¨o_m-天道至仁,遍及万物,施及万世,然而无人知晓。如果达于至仁之境,怎会自矜自夸仁义忠孝?孝悌仁义,忠信贞廉,只能用于自勉,不可用于治人,只能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真德,不能拔高表彰为外示伪德。因此,至贵之人摒弃邦国爵禄,至富之人摒弃官职财富,至显之人摒弃世俗名誉,至仁之道不因亲疏远近而有所改变。”
戴盈受教,返回商丘,上朝进言:“主公多次问我,为何推行仁政多年,大力表彰仁义忠孝,宋民仍不爱戴主公。我一直不明白原因,现在终于明白了。”
宋君偃问:“是何原因?”
戴盈说:“由于真正的仁义忠孝者不谋求表彰而不为人知,伪装的仁义忠孝者谋求表彰而广为人知,因此主公表彰的都是伪装的仁义忠孝者。-n^i?a′o^s/h^u_w/.¢c_o/m¢主公大力表彰仁义忠孝,最终导致举国伪装仁义忠孝,于是倾尽举国财力,也不足以表彰万一。结果仅有极少数伪装仁义忠孝者侥幸得到表彰,因而爱戴主公。大多数伪装仁义忠孝者没能得到表彰,因而怨恨主公。”
宋君偃问:“那么寡人应该如何作为,才能赢得民众爱戴?”
戴盈说:“主公应该罚恶而不赏善。主公罚恶,民众就不敢为恶。主公不赏善,民众就不会伪善。民风就会淳朴,宋国就会大治。”
唐鞅说:“主公推行仁政,乃是为了复兴殷商之盛,代周为王。三代以降,天下没有不行仁政而能称王者。”
宋君偃认为唐鞅知其心志,不听戴盈谏阻,继续推行仁政,准备称王。
四二 张仪相秦孟轲仕宋,君偃称王庄周斥贤前328年,岁在癸巳。庄周四十二岁。宋康王十年(称王)。
周显王四十一年。秦惠王十年。楚怀王元年。·比/奇?中~雯/惘* ′追·嶵_薪~章_节\魏惠王后元七年。韩宣王五年。赵肃侯二十二年。齐威王三十年。燕易王五年。鲁景公十八年。卫孝襄侯七年。越王无疆十五年。中山成公二十二年(卒)。
秦惠君二十九岁,鉴于魏人公孙衍先是叛魏仕秦,后又返魏敌秦,打算考验张仪究竟是忠魏更多,还是忠秦更多。于是任命公子嬴华为主将,张仪为副将,继续伐魏,围攻蒲阳(山西隰县)。
蒲阳守将畏惧秦军斩首屠城,开城投降。
张仪献策秦惠君:“主公不如假装把蒲阳还给魏国,再让公子嬴繇至魏为质。我再使魏,劝说魏惠王割让更多魏地。”
秦惠君将信将疑,姑从其策。
张仪护送嬴繇至魏为质,晋见魏惠王:“秦惠君厚待大王,归还蒲阳,大王如何投桃报李?”
魏惠王无奈,又把河东的上郡十五县和西部重镇少梁(陕西韩城),献给秦国。
秦惠君喜出望外,认定张仪比公孙衍更为忠秦,张仪的外交谋略,比公孙衍的征伐好战,代价更小,拓地更多。于是任命五十三岁的张仪为相。
赵肃侯先前不齿于魏惠王三朝齐威王,如今又不齿于魏惠王一再割地事秦。况且秦军收复魏国河西,进割魏国河东,已经逼近赵国西部,于是命令赵疵伐秦。
秦军击败赵疵,乘胜反攻赵国,攻取了赵国西部重镇蔺邑(山西柳林)、离石(山西吕梁)。
中山成公死了,在位二十二年(前349-前328)。
太子魏继位,即中山先王(五年后称王),魏属中山第三代国君。
魏惠王尽管怨恨堂弟当年相魏之时唆使自己伐赵而导致马陵惨败,仍然遣使吊唁堂弟之死,祝贺族侄继位。
中山是魏之属国,并非周封诸侯,天下诸侯仍然不吊不贺。
乐池连任相国,乐毅连任大将。
司马熹三年前被宋君偃刖足,离开宋国,来到中山,竭力钻营,未获任用,只好结交权贵,等待机会。苦等三年,中山易君。
中山新君魏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