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召见孟轲:“先生曾说,师法周文王,恢复井田制,必可王天下,大国只要五年,小国只要七年。_兰¨兰.蚊.血. !冕~费?悦!渎!如今土地授完,难以为继。而且已经实行五年,为何收效甚微?”
孟轲明白,滕文公已对自己失去信任,于是带着弟子公孙丑离开滕国,前往魏国。
魏惠王八十一岁,在大梁宫的人工湖边,兰台之上,召见五十三岁的孟轲:“寡人无能,军旅三折于外,太子魏申被杀,大将庞涓战死,国库空虚,国力大损。寡人愧对先君,深感耻辱。老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敝国,能否有利吾国?”
孟轲说:“大王何必言利,为何不言仁义?假如国君仅仅考虑是否有利其国,大夫仅仅考虑是否有利其家,士民仅仅考虑是否有利其身,上下无不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必定危险。万乘之国,弑杀其君的必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杀其君的必是百乘之家。人人后义先利,大肆争夺,永远不会满足。仁人不会遗弃亲人,义人不会不事君父。大王一心考虑仁义,才是治国正道,何必仅仅考虑是否有利?”
魏惠王指指湖中的大雁,岸边的麋鹿:“先生虽是贤人,难道面对这些不感到快乐?”
孟轲说:“贤人首先考虑仁义,然后因为富贵而快乐。-第\一?看?书¨网* +追?蕞*芯¢璋¢劫~不贤者即使拥有富贵,仍然不会快乐。古代贤君,因为与民同乐,所以快乐。《尚书·汤誓》有言:‘时日盍丧?予及女皆亡。’如果臣民想与君王同归于尽,即使君王拥有台池鸟兽,怎能独自快乐?”
魏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非常尽心。一旦发生饥荒,必定运粮赈济。邻国君主不如寡人尽心,但是邻国民众没有减少,魏国民众没有增加,是何缘故?”
孟轲说:“这是因为大王好战!我不如就以战事来做比方。假如魏、秦交战,兵刃相接,两个魏兵害怕秦军斩首,于是逃跑,一人逃了一百步,一人逃了五十步。逃了五十步的人,可以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吗?”
魏惠王说:“不可以。少逃五十步,仍是逃跑。”
孟轲说:“如果民众不饥不寒,养生送死没有遗憾,君主却不能使天下归服,从古至今未曾有过。,q?i~s`h-e+n′p,a¢c!k^.-c¨o.m?如今魏国民众饿死,大王却说:‘与我无关,这是年成不好!’魏国民众战死,大王却说:‘与我无关,这是战事不利!’大王只有不再把罪责推托于年成不好、战事不利,天下民众才会奔赴魏国,否则别想指望魏国民众多于邻国民众。”
魏惠王说:“先生言之有理,寡人愿闻教诲!”
孟轲说:“大王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魏国的民众却有饥色,野地也有饿死者,这是大王率领野兽吃人!野兽互相残杀,人类尚且厌恶。大王率领野兽吃人,如何成为民之父母?”
魏惠王说:“老先生知道,魏国原为天下最强。但是到了寡人手里,东败于齐,太子战死,西败于秦,丧地七百里,南败于楚,失去八座城邑,寡人深感耻辱,愿为死者报仇雪恨,如何才能做到?”
孟轲说:“国家方圆百里,君主只要奉行王道,就能天下归服。大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省刑罚,降低赋税,使民众安心耕作,孝悌忠信,在家事奉父兄,出门事奉官长。邻国君主一旦夺其农时,使民众不能安心耕作,不能孝养父母,父母冻饿,兄弟不睦,妻离子散,陷溺水火,大王就可以派遣义兵讨伐,即使手持木棒,也能打败秦、楚的坚甲利兵。仁者无敌,大王不必怀疑!”
魏惠王召见白圭:“先生一直劝说寡人遵循老聃之道,降低赋税,无为而治。寡人一直不听。如今孟轲也劝说寡人遵循孔子之道,降低赋税,仁义而治。寡人决定听从!”
白圭说:“我能经商致富,乃是效法老聃弟子范蠡。《老子》有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