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 > 第115章完结

第115章完结

丑问:“宋人如何助长其苗?”

孟轲说:“宋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全部枯死。世人助长其心,一如宋人助长其苗,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孟轲六十一岁,离齐归邹,再未出游求仕。

庄子五十八岁,九国混战,中原饥荒。宋国助齐伐魏,被魏、越、秦击败。

蔺且问:“孟轲嘲笑宋人拔苗助长,夫子反对世人擢拔真德,语言似乎相近,意旨为何相反?”

庄子说:“《老子》有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若非天下饥荒,宋康王又横征暴敛,商丘农夫何必拔苗助长?孟轲仅仅嘲笑拔苗助长的宋国农夫,却不抨击迫使宋国农夫拔苗助长的宋康王。孟轲所言不动心,不助长其心,是说不动邪恶之心,不助长邪恶之心,保留仁义之心,助长仁义之心。孟轲既然把人心分为邪恶之心、仁义之心,怎能坚持人性本善?可见孟轲之言毫无经纬本末,不知仁义并非真德,仅是擢拔助长真德以后的伪德。”

蔺且问:“为何仁义属于伪德?”

庄子说:“《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攻战杀伐违背仁义,然而齐宣王以戡乱为名伐燕灭燕,张仪策动诸侯伐齐存燕,无不号称仁义之师。好战嗜杀的诸侯,无不自居仁义。诸侯有无仁义之名,与有无仁义之实无关,仅仅取决于胜败,胜者即有仁义之名,败者即无仁义之名。可见孔子之徒鼓吹的仁义,并无客观标准,诸侯必将为了自我拔高而窃居仁义,民众必将为了谋取富贵而伪装仁义,因此仁义必成伪德。老聃之徒尊崇的道德,则有客观标准,诸侯无法窃居,民众无法伪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