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者,楚上蔡人也。^x-i,n?d\x~s+.¨c_o\m′
太史公一开始就告诉大家,李斯其实是个楚国人。但一个楚国人,为什么最后竟然会成为秦国的丞相呢?
当年秦国的祖先被周人强迫迁移到蛮荒的西方去抵御戎狄,这样的环境固然造就了秦人富有血气的战斗性格,却也使得秦人缺乏文化的积累,在治理国政方面不得不依赖东方六国的人才。因此,秦国一直有着重用外国人治国的传统,例如百里奚是外国人,蹇叔是外国人,商鞅是外国人,张仪是外国人,范雎是外国人,吕不韦是外国人,而李斯也是外国人。
年少时,为郡小吏。
李斯年轻的时候,其实是楚国一个郡中的小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地方政府就职的小公务员。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太史公叙述李斯的生平,是从一个小故事开始的。有一次,李斯在政府机关的厕所中看到几只老鼠,这些老鼠专门吃不干净的食物。这是理所当然的,厕所里头还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吃呢?因为厕所中常常有人和狗进进出出(身为现代人,很难想象人与狗进同一个厕所的画面),所以厕所中的老鼠一天中常常要被惊吓好多次。′m¨z!j+g?y¢n′y,.?c*o′m`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可是有一次李斯到粮仓去,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粮仓里的老鼠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因为粮仓里最多的就是粮食。而且粮仓里很少有人和狗进出,粮仓里的老鼠每天吃着美味的粮食,居住在宽敞舒适的屋子里,不必担心人和狗的打扰。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各位请特别注意这个“叹”字,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叹”是最关键的一个字,李斯的一生共有四次叹息,每一次都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可以说“叹”字紧紧地扣住了李斯的一生。因此各位要特别注意,李斯的每一次叹息都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况下发出的。
这一次,李斯看到这样强烈的对比,不禁心有感慨,于是叹息说:“人有没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就在于他所处的环境!”
在这个世界上,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得到的外界评价往往相去甚远。?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可能在没有成功之前,他讲话被人称为“粗野”;等到成功之后,他讲话就被人称为“霸气”。一旦成为人生的赢家后,这个人似乎做什么都是对的。这不禁让人感慨,所谓贤能和不肖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各位不妨扪心自问:在这个社会上,品德高尚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吗?聪明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吗?努力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历史上来看,人是否能成功,除了取决于自己本身所具备的能力外,还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这就是人们要慎选环境的原因,荀子说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能够超越环境的人不是没有,只不过实在太少了。
如果你不能改变所处的环境,那你的一生往往就会被这个环境所拘束和困住,你很难改变、摆脱自己原有的命运。所以人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去找一个能够实现理想的好环境。但问题来了,很多人都想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可是办得到吗?
你想去好的环境,但好的环境就一定会接纳你吗?你想去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世界五百强企业就一定会聘请你吗?
那该怎么办呢?各位可能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这个社会的本质就是“需要”和“有用”。如果你希望到一个理想的新环境去,你就要先想一想这个环境需要什么样的人,针对它的需要,你是不是有用。说得更清楚一点,你想要改变你所处的环境,第一步就是改变你自己。如果你不能让自己成为新环境需要的人,你就永远不可能到那个环境中去。
李斯不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地方政府的小公务员,而他也明白想要改变所处的环境,就必须先改变自己。但是人要怎么样才能改变自己呢?只有一个字:学!古人说“不学无术”,反过来想,只要你肯学,就会有术。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