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 > 第6章完结

第6章完结

试问:如果你是李斯,这一刻你该怎么办?能够改变你命运的只有秦王,但他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你要如何说服秦王来挽救你的命运?

提出过去的恩情,苦苦哀求?

请对方拿出良心,诉诸正义公理?

在这一刻,这些都是没有用的。~秒?蟑,截^暁-说′旺? .醉?芯\璋^結?耕~歆?哙?要说服对方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相信,留下你比赶走你对他更有利!

于是李斯就上了一封奏书给秦王,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谏逐客书》。

斯乃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上呈大名鼎鼎的《谏逐客书》李斯是怎么说的呢?他对秦王说,现在将六国来的人才、宾客全部赶走,这些人就只能去他国为诸侯们所用。+墈,书¨君? .最¨芯*璋*结-庚,鑫.快,如此则天下之士不敢西向入秦,而六国却得到了大量人才,这不等于是送给盗寇兵器和粮食,帮助他们来伤害自己吗?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他又说,天下的货物有很多不是秦国出产的,却都值得珍惜;天下的人才有很多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却都愿意效忠秦国。当然,各位会觉得怎么可能呢?不是你国家的人怎么可能真正效忠你呢?

说句实在话,来秦国的这些外国人,当然都不是为了爱国而来的。讲穿了,如果他们爱自己原来的国家,他们就不会来秦国了。这些人千里迢迢来秦国做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取得功名利禄,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已,这就是他们效忠秦国的原因。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让秦国越来越强大,让别的国家越来越衰弱。!0^0*小`税`枉¨ _无+错,内~容!但今天你却要把原本可能是你臣民的人才赶走,让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让你的仇敌一天比一天更加强大,这不就是“内自虚”吗?

而这些被你赶走的人才,个个心中必然对秦国怀抱怨恨。这是理所当然的,谁会对赶自己走的国家没有怨恨呢?这些人才将来在各国中如果登上了高位,执掌了大权,必然会想办法报复秦国。这样的话,现在的逐客就等于是在树立一个个对秦国有怨恨的仇敌,这不就是“外树怨”吗?

“内自虚而外树怨”,不但在外面树立了更多的敌人,更使得内部因为缺乏人才而衰弱,“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国当年如果真的逐客,那么不要讲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秦国能不能保住原本的强大都是个问题。

中国人自古认为,想要争夺天下,就必须先争夺人才。楚汉之争,项羽一开始明明强于刘邦,为何最后却是刘邦获得胜利?其中固然有各种原因,例如时代的原因、时机的原因、地域的原因等等。但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用人”。韩信、陈平、张良都曾先后在项羽底下做过事,项羽既不能用他们,又不能杀他们,最后还把他们拱手让给敌人去用,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项羽必败无疑。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李斯再一次说服了秦始皇,不但逃过了被赶走的命运,还让自己的官运更加亨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说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个人到底想要什么。秦始皇年轻时一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统一天下的历史伟业,谁能帮他做到这一点,他就听谁的。不管什么样的阻碍,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

从郑国的结局,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秦王本来想杀郑国,但郑国却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什么意思呢?郑国的意思就是,他虽然是真的间谍,但也是真的水利工程师啊!这个计划不是假的,完成后真的对秦国有利。最后秦王不但让郑国完成了这个灌溉计划,还将它命名为“郑国渠”。这才是包容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