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 > 第32章完结

第32章完结

樊於期听到荆轲的计划后,马上站起来拿着刀说:“这是我日夜盼望想知道的方法,终于有人告诉我了!”于是他立刻割颈自杀。*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各位看看野史的描述,“头坠背后”,表示樊於期有多么决绝!“两目不瞑”,因为他还没看到仇人的结局。

不愧是樊於期,有种!比那个优柔寡断的太子丹强!

太子丹听说此事后,立刻自己驾着车飞驰到樊於期的住所,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不止。“良久,无奈何”,人都死了,还能怎么办?只好将樊於期的头装进木匣之中,加上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献给秦国的礼物。再派秦舞阳作为荆轲的副使,一同前往秦国。

也就是说,太子丹决定不等荆轲那个门客了,他还是宁可相信自己的门客,全然忘了田光先生说的话:“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

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如^蚊^王? ~已?发¨布?最^薪/蟑*洁-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车,终已不顾也。二子行过,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

荆轲启程前往秦国,没有挑日子就出发了,可见太子丹催得有多急。出发的这一天,太子丹和知道这项计划的人都穿上白色的衣冠,到易水的北边来送行(水北曰上,否则难道是站在易水水面上送行吗)。各位注意这一段,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易水送别”!

荆轲起来敬酒,高唱那流传千古的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的好友高渐离击筑,宋意唱和。唱到高亢壮烈的部分,则人人怒发冲冠;唱到悲哀凄凉的部分,则人人痛哭流涕。最后荆轲与秦舞阳两人上车,踏上往秦国的必死之旅,从头到尾也没有回过头。等车子经过夏扶时,夏扶在车前自杀,以此为两人送行。

“易水送别”这一段,即使两千多年后读来,都让人感觉到那一幕场景的悲壮。′比`奇′中¢文?徃_ ·已.发*布·嶵′新¨漳^节_可是我问各位,太子丹现在要做的是偷袭刺杀,你找这么多人到易水那边去哭什么哭?何况还有人自杀?名义上,你是要送外交使者出使秦国,有必要这么悲壮吗?你就不怕走漏了消息,让秦王生疑?你就这么有把握,你的门客里没有一个秦国的间谍?万一有秦国的间谍,把这件事泄露出去,你还能成功吗?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太子丹这个人做事多么情绪化,多么不谨慎小心!小不忍则乱大谋,真是蠢货!

二子行过阳翟,轲买肉争轻重,屠者辱之。舞阳欲击,轲止之。

两人往秦国而去,准备去执行一个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刺杀任务。过去历史上刺杀的对象,不外乎就是大夫、权相、国君、霸主,而这一次要刺杀的,是即将统一天下的帝王。

《燕丹子》在这里又安插了一个小故事。说这两个人经过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时候,荆轲去买肉(使团人手真是不足啊),在市场上跟人争斤两轻重。什么意思呢?想必那个卖肉的屠夫缺斤少两了,结果屠夫侮辱荆轲。受到这样的侮辱以后,秦舞阳气得当场就要把这个屠夫痛打一顿,荆轲马上阻止他。

为什么?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你们两个人现在是代表燕国出使,要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你在这里跟屠夫争,万一不小心把屠夫打死,闹出人命官司来,秦国会不会特别注意你们这对使臣?秦国注意你了,只要稍加防备,你要成功就更不可能了。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够不忍一时?这里就可以看出神勇和骨勇的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西入秦,至咸阳,因中庶子蒙白曰:“燕太子丹畏大王之威,今奉樊於期首与督亢地图,愿为北蕃臣妾。”秦王喜。百官陪位,陛戟数百,见燕使者。

他们进入秦国到了咸阳,靠着中庶子蒙白的引见得以见到秦王。荆轲对秦王表示:“燕国的太子丹畏惧大王的威严,现在献上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希望能够归附秦国,成为北方卑微的藩属。”

秦王听了,实在太高兴了。世上哪有比让自己厌恶的人战栗拜伏在自己脚下,更让人痛快的事情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