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这些仪器观察、测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学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6+1~墈¨书·蛧* .庚¢新/嶵.全/经过大规模地观察,他不仅测定了各观察点的纬度与夏至日昼夜长短,还测定出黄赤交角为29°90′(合今23°33′53″),这个数字与当时实际交角有极小的误差,但这被认为是科学上的一大进步。
在实际观察与天文研究的基础上,郭守敬等人编制出了著名的《授时历》。《授时历》采用的是一年为365.2425日这一观察研究数据,这个数据比地球实际上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仅差26秒。当时这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授时历》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辉的成就。这集中体现在他负责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运河,极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运。此外,郭守敬在数学方面也有成就,写了一些专著,可惜现在这些著作都失传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亲自从事科学实验,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_躌′4,看+书. +无.错-内·容-他十分勤奋,直到八十六岁去世时,他也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
王祯在农学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祯是山东东平人。他一生在做地方官时很注意当地的农业生产,研究农业技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农书》。这部书代表了他在农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就。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王祯这部《农书》,很注意南方和北方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功能,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顺应了当时的实际需要。《农书》的内容丰富,主要分为如下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农桑通诀》。这是农业总论。内容包括农业史、授时、地利、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以及植树、畜牧、蚕桑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完整,自成体系,且科学、实用。比如关于“授时”和“地利”,王祯很重视传统的不违农时,他强调播种一定不能违背农时,一旦违背农时,就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他对各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做了比较,指出农作物因环境而变化,应选择适宜环境的作物。·零\点^墈+书? ~追!蕞^薪¢蟑?结¨又如关于“播种”,他认为,首先应选种,他推广了优良的品种;他还提出多种经营和轮种。又如“粪壤”,粪壤即是给土地施肥。他列举了大量肥源,认为施肥是提高地力,改造土壤的关键。关于“灌溉”,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的主张。提倡兴修水利,克服天灾,夺得丰收。还有许多内容,包括推广北方“锄社”,解决农忙劳力不足等。
二部分是《百谷谱》。这部分主要叙述各种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等的培植方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推广。他反对棉花只适应于南方种,不适宜于北方种的观点,他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并断言,北方种棉也可以获利。
三部分《农器图谱》,是《农书》中最有创建的部分。书中共有三百零六幅图,包括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农舍、灌溉工程、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并附有文字,说明其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等。其中有不少是当时的新创造,如四牛拉的犁、下粪耧耘式耧车等。
此外,王祯在鼓风方面和活字方面也有创造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和印刷业的发展。
王祯在长期与农民的接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种地的辛苦和收获的不易。他在《农书》中说:“种田是多么艰难啊!而高高在上者,不知道衣食来自何处,只知道骄奢淫逸,不想想寸丝口饭,都出自农夫田妇之手,反而对他们拼命剥削和压榨。”因此,王祯的《农书》是一部既饱含科学思想同时又有进步思想的书。
黄道婆在纺织技术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黄道婆是元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纺织家。她是松江乌泥径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据传说,黄道婆是一位备受折磨的童养媳,实在忍受不了非人的虐待,逃到了崖州(今海南海口市)。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当时在全国占领先地位。黄道婆在那里向黎族人民学习他们先进的纺织技术,这样过了三十年。大约五十岁时,黄道婆由崖州回到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