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四年正月丁未(1267年2月14日),新城正式破土动工。*x~z?h+a-i!s+h,u!.~c¨o_m-十三年(1276)完成,历时近10年。二十年(1283),城内的修建工程基本完成,元政府将旧城的衙门、商铺和税务机关迁入新城。二十一年(1284),建立了管理大都的机构留守司和大都路总管府。二十二年(1285),制定了旧城居民迁入新城的规定⑥,大规模的搬迁工作开始。
大都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周围长约28600米。明营建北京城时,北墙南移,因此,大都城的北墙和东西墙的北段,均被废弃,现在,德胜门外尚保留有元代北墙的部分遗址。东、西两城的南段与明清两代北京城东、西墙一致,南墙约在今长安街南侧。城墙用夯土筑成,夯土中用“永定柱”(竖柱)和经木(横木)加固,基部宽24米,城墙的基宽与高和顶宽的比例是321⑦。
全城共设十一门,东、西、南各三,而北面有二。东三门为光熙门(今和平里东,俗称广熙门)、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南三门是文明门(今东单南,又称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⑧。*s¨i¨l/u?x_s?w·./c?o\m~后世把崇文门也称作哈达门,实则崇文门在哈达门址之南)、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顺城门(今西单南);西三门是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学院路西端,俗称小西门)。十一门象征哪吒三头六臂两足:南三门为三头,东、西六门为六臂,北二门为两足。这可能是设计者刘秉忠的主意。刘秉忠既为僧,也宗道,还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⑦,由他作出这种设计安排是很自然的。蒙古贵族对各种学说、各种思想能兼收并蓄,忽必烈对这一设计也是容易接受的。
大都城四角各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
大都全城规则整齐,井然有序。它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即今地安门桥),直达城市中央的中心阁。中心阁西15步,有一座“方幅一亩”的中心台,台正南有石碑,刻有“中心之台”四字,这就是大都城的中心所在。.k·a¨n¢s·h¨u_j*u+n/.*n+e?t\“在城市设计和建造时,把实测的全城中心作出明确的标志,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创举”。
中心阁在今北京城内鼓楼以北。中心阁和中心台之西就是当时的鼓楼,也叫齐政楼。鼓楼上有壶漏、鼓、角。壶漏是计时的仪器,钟鼓为报时的工具。
大都的街道纵横竖直,互相交错。相对的城门之间,都有宽广平直的大道。全城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贵族、功臣主要住西城。当达官贵人们占据了合适的地方住定之后,才允许普通百姓作室。
元朝中央的统治机构中书省在丽正门内,千步廊东。枢密院在皇城东侧。御史台在文明门内、皇城以东不远的地方。
大都的管理机构大都路总管府和负责大都治安的警巡院,在全城中央,中心阁之东。
全城有50坊,坊各有门,门上署有坊名。全城有两个商业区——市,一个在皇城之北,钟鼓楼周围地区;一个在皇城之西,紧靠海子的斜街。
大都的水道分为两个系统,一条是金水河,为宫苑用水。一条是高梁河、海子、通惠河,为漕运系统。城内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南北主干大街两旁的排水渠,是用石条砌成的阴渠。宽1米,深1.65米,有的地方覆盖有石条,其排水方向则与城市自北向南的地形坡度一致。
大都的皇城在城市的中央地区。它的东墙在今南北河沿的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
皇城三面临水,南面有门称灵星,它南与丽正门相对。两门间是宫廷广场,广场两侧有长约700步的千步廊。
将宫廷广场置于皇城南而不是沿袭前此广场在宫城正门之南的布局,在建筑设计上是一大突破,“它加强了从大都城正门到宫门正门之间在建筑上的层次和序列,从而使宫阙的布置更加突出,门禁更加森严”⑩。
皇城北墙东北段和东墙外有通惠河,西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