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的韬光养晦起了作用,康熙对他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第二次废黜太子后,很多重要的国家大事都让胤参加,而胤也加紧争夺储位的活动,他一方面向世人表现出自己对皇位没有兴趣,暗地里则紧锣密鼓的活动着,他悄悄地结纳党徒,培养自己的忠实班底,到康熙晚年的时候,他手里已有隆科多和年羹尧等朝廷大员。,w,z,s^k′b*o.o!k..¨c′o¨m/就这样,胤在康熙的心目中渐渐变得重要起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即位,是为雍正帝。
改土归流
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改土归流了,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改土归流,主要是在清代雍正年间发生的,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鄂尔泰认为土司制度是西南边疆的最大隐患,必须尽早尽快解决。鄂尔泰的改土归流主要以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归流。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余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s¨o`s,o/s¢h′u~.+c,o,m\
雍正为什么要密立储君
清朝初期,皇位继承是没有一个什么规定的,皇太极的皇位是争夺来的,顺治的帝位也是经历了血雨腥风,康熙帝是最平稳登上帝位的皇帝,而雍正帝就更是经过了一番斗争,才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帝位。所以,到了雍正朝,这个深受其害的君王绝对了解储君的重要性,再加上他虽然已经即位了,但他的皇兄弟还在伺机反扑,他为了加强皇权,也为了稳定政局,于是,在雍正元年,他召见朝中大臣,提出了他的想法,就是秘密立储。他把事先写好的关于储君的密旨密封好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规定,等皇帝驾崩,打开谕旨,由被指定的储君即位。
雍正帝的这个秘密立储有重大的意义。它既不是世袭制,也不是世选制,更不是嫡长制,而是“选贤而立”的,这就克服了公开立储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弊端,既稳定了政局,还避免了诸皇子间的血腥斗争。·薪.顽/夲~鰰¨栈+ ~庚^薪′蕞~全¢而且,密立的太子,由于没有人知道是谁,皇帝只要发现他密立的太子不合适,就会适时更换,这样选择性大,又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选贤而用,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好的。
雍正就用这个方法密立乾隆为储君,乾隆驾崩后,也遵照这个密立储君的方式,把谕旨藏在正大光明匾后,而平安度过了君王崩逝后的不安定时期。
清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变迁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一直到清朝灭亡,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汗位推选制;第二个阶段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三个阶段是秘密建储制;第四个阶段是懿旨立储。在这四个阶段中,秘密建储制是中国皇位继承制上最有创意的举措。这一制度首先就是强化了皇权,由皇帝决定皇位的继承者,其次是杜绝了皇子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政治动乱。而这一制度的建立者雍正皇帝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雍正驱逐西方传教士的原因
在康熙朝,因为康熙比较崇尚西方科学,所以,康熙经常和西洋传教士讨论科学知识,一时间,中国大地上有很多西洋传教士在传教。到了康熙后期,因为罗马教皇的教规和中国传统互相违背,康熙一怒之下开始下令禁教,只不过进行得不彻底而已。
到了雍正朝,因为西洋传教士牵扯到他的皇位斗争,所以,这位严厉而又多疑的新君就下令大力整顿西洋传教士。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康熙末年,管理北京南堂天主教的耶稣会教士穆敬远与康熙的九子胤禟很接近,宗室中又有苏努一家与耶稣会士交好,他们又是胤禩和胤禟一伙的。雍正元年,雍正下令将允禟、苏努之子发往西宁,分散允禩的实力,当时也命穆敬远随行。穆敬远到了西宁后,还是没有停止活动,并以罗马拼音写满文与人通信,被雍正发觉,雍正杀了允禟、允禩,贬了苏努一家,当然也会迁怒于天主教会了。再加上康熙末年,清廷与罗马教皇之间发生矛盾,雍正便开始禁教。
雍正下达谕旨后,在京的传教士上奏请求缓行驱逐教士的举动,请求能够让传教士在广东居住。但是,雍正很严厉地驳斥了这些人的请求,不过,最后,雍正还是同意了这些传教士在广东居住的请求,但条件是不许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