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解密大清皇帝 > 第69章完结

第69章完结

辛酉政变后,太后集团和恭亲王集团掌握了政权,他们开始重新商议年号的问题。/E_Z\晓`税!网/ ~首!发-最后,经奕和文祥等人共同商定,最后决定用“同治”这个年号,这两个字报到两宫太后那里后,慈禧甚是欢喜,她能从这两个字中体会出别具意味的意思了。首先,她一直对太后分东西宫而且自己的地位比东宫低而耿耿于怀,这个同治,就说明两宫太后的地位是一样的。再者,她也明白君臣同治的意思,于是便任命奕为“议政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咸丰去世前,给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每人一块大印,规定所有的朝事必须这两块印同时盖上才能起作用,而这个时候,同治帝还太幼小,自然不能使用这块印,那么身为母亲的慈禧自然就有权力帮助自己的儿子使用这块印了,这就是母子同治的意思。这三层意思,让叶赫那拉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一点一点地朝着她的权力欲望的最高点攀登。

中兴三杰

晚清时期,虽然中国境内战乱纷争,但俗语说乱世出英雄,这个时候,也涌现出来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中尤以“中兴三杰”最为突出。_k?a.n?s_h`u,p¨u\.*c~o·m¨所谓的“中兴三杰”指的就是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三个人。他们三个人都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中的高级将领,在湘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大清后期的“中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辛酉政变的前因后果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行宫去世,他去世之前,钦命了顾命八大臣为辅政大臣,他一向不喜欢自己的弟弟奕,所以这八大臣中没有奕的位置。咸丰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同治即位。同治的母亲慈禧太后一向权力欲很盛,在咸丰帝还在世的时候,她就时常帮助咸丰帝批阅奏折,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不能放过,于是,她说服了东宫太后,并联合不受咸丰重视的奕,准备发动政变,除掉碍手碍脚的八大臣。

有了这个念头后,这些人就开始各自忙碌起来。奕当时不在热河而是留在京城处理政务,他首先跑到外国人那里寻求外国人的支持,奕因为与外国人签订了《北京条约》深得外国人的欢心,于是外国人乐得送这个顺水人情。′E~Z/小-税_徃* _芜′错\内.容!奕取得外国势力的支持后,便以奔丧为名,奔赴热河。肃顺对他还是多有忌惮的,千方百计阻挠他来热河。慈禧鼓动慈安去说服肃顺,让他们见了面,密谋好了这次政变的具体细节。

要发动政变必须有军队支持,奕回到北京后,收买了很多部院大臣的支持,他还费尽心思收买了兵部侍郎胜保,让胜保把军队准备在密云,随时待命。布置妥当后,就等肃顺自投罗网了。

十月二十六日,慈禧和一些顾命大臣回到了北京,肃顺护送灵柩在其后。慈禧到京后,马上召见奕商议政变事宜。次日凌晨,奕迅速出击,宣布奉旨解除肃顺等人的辅助大臣职务,并当场捉拿了几个顾命大臣。随后,就派兵在密云捉拿后到的肃顺。慈禧发布上谕,宣布了肃顺等人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其余二首辅赐自尽,剩余的顾命大臣或被革职或被充军。此后,慈禧等人宣布改年号为同治,意味着两宫太后和皇帝以及议政王奕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因为这一年是辛酉年,所以,这次政变后来就被称为“辛酉政变”。

垂帘听政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后,年幼的同治帝即位。咸丰帝临终之前,曾任命八大顾命大臣辅助幼帝。但咸丰的这个决定没有平衡当时朝中的各方势力。于是,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后,慈禧宣布“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八位顾命大臣被杀的被杀,被发配的被发配,已经不是慈禧的对手了。慈禧任命奕为议政王。从此开始了她掌握最高权力的旅程。

同治皇后的册立始末

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经17岁了,按说在大清朝,皇帝大多在14岁左右就已经结婚了,为何这个同治皇帝这么晚还没有大婚呢?这与慈禧太后有关,因为以往的儿皇帝都是在大婚后亲政的,如果自己的儿子也大婚了,那么慈禧太后就要归政于自己的儿子了,这当然是她不愿接受的,所以她能拖就拖着,一直到同治17岁的时候。

对于同治帝选妃立后的事,两宫太后都有自己的主意,本来慈安太后很少自己拿主意,大多都是沉默寡言,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