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以色列籍或非以色列籍犹太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当中,有不少为此作出过贡献,他们曾在建交前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也许默默无闻。 为此我想在上面提到的波哈莱斯教授等人之外,在这里着重列出几位这样的朋友,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约瑟夫.沙和伟前面谈到,经过80 年代的多方接触,双方政府达成一致,在开展科学家交流和科学院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1989年一个不大的以色列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1990年4月以色列自然和人文科学院的联络处在北京成立,沙和伟是该机构的领导人。沙和伟教授在担任这个职务之前,曾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专业是土壤科学、肥料和水。回到以色列以后, 沙和伟教授进入国内最高级的农业研究机构“沃康尼农业研究所” 从事科学研究,不久便提升为所长。政府任命他担任这个职务之后,有科学家写信给政府说,“我们十分高兴,应当说,政府的这项任命是选对了人物、职务和时间。” 1990年调任以色列科学院驻北京联络处主任,这个职位在当时相当于大使级。 科学院联络处主任的职务,对中以两国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当时它事实上是两国之间的唯一官方接触渠道。沙和伟教授算是以色列派驻中国的第一位官方代表, 所以说,沙和伟教授也就等于是“以色列首任驻华大使”。1992 年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科学院联络处撤消, 沙和伟教授改任以色列驻华大使馆科学和农业事务顾问,后来的正式头衔是以色列驻华大使馆首任科学和农业公使。我是他的继任人。沙和伟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水土专家,他曾参与过多项国际研究活动,主要涉及使用盐水生产粮食、废水净化等重要课题。他在中国但任科学院联络处主任期间,曾于1991年4月组织并参加了首届“中以两国水利用效率研讨会”,并不断致力于推动他心中的三大任务,建立中以农业培训中心、中以示范农场和中以示范奶牛场。这些任务已经由他本人和他的继任人顺利完成。我和沙和伟教授认识良久。因为住地相邻,这给我机会经常同他探讨许多专业问题,我接任科学和农业公使职位时,他的经验和知识曾经给我不小帮助。话友唐先生1987年访问以色列的时候,就曾经会见过沙和伟教授,后来两人在中国就农业和科技交流事宜有过密切的接触和合作。艾舍尔.布列斯勒布列斯勒教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水土专家,于1987年来到中国。布列斯勒教授出生在一个基布兹农村公社,很懂得水本身以及将水土结合的重要性,十分清楚农业的未来以及人类的继续生存全仰赖于先进节水技术的发展。由于这个缘故,他决定抛开农业部的职位转入科学研究领域,1968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后开始他的研究生涯,后来担任以色列农业部农业研究组织土壤与水资源研究院院长兼土壤所所长。他心里明白,只有运用科学作为开发节水技术的工具,他才能做出最大贡献。布列斯勒教授到中国来的目的是要研究中国农业用水的途径和方法,打算为改进用水情况提出一些建议。中国严重缺水问题留待后面讨论,我们只是要在这里指出,解决缺水问题的一项有效技术-滴灌系统,正是由布教授首先创导的。他有关这项革命性技术系统的论著《滴灌手册》,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该书的中文译者原中国华泰公司的水利专家姚振宪先生,是布列斯勒教授的一名学生。他1987年赴以色列参加培训时,就曾经得到布教授的直接指导;布教授来华期间,又有机会经常陪同工作,不断受到教诲。布列斯勒教授多次来华,不幸有一次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北京。这样一位人物出生在以色列的基布兹 以色列创建合作社会的途径,毕生大部分时间忙于开发新型农业以造福社会,临终时还在努力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伟大国家。不无缘故,上面谈到的有关中以建交之前两国科技交流的文件,将布教授的活动和贡献置于备受尊敬的位置。上述报告谈道:“布列斯勒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土壤物理学家。在研讨会上,他成为明星主持人,他是研讨会的执行主席。会后应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邀请,他赴河北省保定地区,指导燕山山区的灌溉技术,于4月30日返回北京参加北京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中山公园游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