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统治走向灭亡,为何新中国经历了如此多的挫折和磨难。除了别的题材,他还撰写古代中国的犹太人历史。沙博理对中国犹太人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有关著作,在这个领域里产生极大影响。1984年,沙博理的《中国古代犹太人》(英文版“Jews in Old China-studies by Chinese Scholars”)在美国出版,后被译为希伯来文,1987年在以色列面世。2008年,中国有关出版社为纪念沙博理92岁生日和来华工作60周年,出版了他编著的学术著作《中国古代犹太人/中国学者研究文集点评》。人们称呼沙博理“沙老”,他的许多中国同事说他“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在他的书中,字里行间充分表达出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他说,“我对中国的依恋之情,比对生我长我的国家的感情更深。每三年我都要回美国探亲一次,而每次不等探亲到期,我都急于赶回中国。为什么我舍不得离开中国?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沙博理在自传中如此总结他对中国的看法:“中国革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好生活,给其他国家人民带来和平和繁荣的机会。”像李顿白一样向往中国革命圣地西尼.李顿白是美国犹太人,从1944到1979年在中国总计生活了35个年头。战争期间,他密切配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及其他共产党领导人工作,是为数不多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之一。他在延安和这些中央领导人在一起,对毛泽东及其战友的生活了解甚多。说来许多外国人并不清楚延安这座城市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漫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延安位在陕西省陕北地区,是长征的最终目的地,1935 到1948年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心和圣地。 毛泽东等伟人的生平事迹强烈吸引着我,我每次到中国都对自己说,一定要去访问延安这个地方,但得承认,至今我还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我曾经到韶山拜访过毛泽东的诞生地和家乡。听说文化大革命中人们赞颂“韶山升起红太阳”,人们纷纷把自己的名字改称“韶山”。在那些日子里,这里是旅游热点,每年有大约3百万人到访。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和对毛泽东的崇拜结束之后,到韶山旅游的人数已显著下降。李顿白在延安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他亲眼看到,他在这里遇到的许多知识分子都非常崇拜毛泽东。他在延安邂遘一位中国姑娘并产生恋情,这事很快受到曝光,他险些为此被赶出延安。这是他与中国共产主义第一次接触的体验。与其他领导人相比,李顿白与周恩来有着更好的朋友关系。他认为,周恩来善于与人交友。李顿白常对别人提到一段经历,说明周恩来如何对待不同人群。有一天,周恩来要到延安礼堂看演出,那里为他固定保留了6张座位,未想进来一位农民,看见位置空着也就坐下去了。等周恩来到场,保卫人员要求农民让出位置,但周恩来止住了,他让那位农民留坐在他的身边。保卫人员认为,不好让一位农民坐在这么重要人物的身边,周恩来这时说:“那我换个地方。”李顿白说,周恩来一向不摆架子,而且不喜欢听别人对他恭维。李顿白还爱提到另外一件事情:他曾经两次将毛泽东的口信带给美国,两次口信的内容相同。毛泽东说,他希望做美国的朋友,让两国保持良好关系。李顿白解释说,这有两个理由:第一,因为只有美国能给他重建国家所需要的钱;其次,毛泽东不想依靠苏联。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这两次口信都不给回答,李顿白认为,假如罗斯福当时决定和毛泽东对话,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就可能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