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个杰出犹太家族的中国情缘 > 第29章完结

第29章完结

一片没有任何希望的荒漠。现在他们也回来了,当初看似发疯的人却要出来指导他们如何当个好样的农民。我们给他们足够土地和适宜的生产工具,还会派专家培训他们,教会他们正确使用技术。”这时父亲想起了他在中国的帮手老严,上面提到过的山东老乡。老严曾经谈到过如何干农活,当一个农民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我想告诉他,我采纳了他的观点,他谈到的山东农民的事迹给了我不小启发。”父亲多次对我反复提到他与老严的关系和交情,他在待人接物方面绝不以貌取人,哪怕是对一个最平凡的普通劳动者。我在本书另外地方还要谈到,这种待人之道也曾给我一生留下不小的影响。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在当地办起了一个新的莫沙夫 , 起名“阿米卡穆”,主要吸收从哈尔滨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同胞。“阿米卡穆”在希伯来语里的意思是“我的民族腾飞”。 建立以来,最盛时期共有150户农户 , 大部分成员是农民,主要种植果树。居民教育程度很高,当地的学校因教育质量优异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我觉得,这多少同这家莫沙夫是由中国来的移民创建的这个事实有关,因为中国人和犹太人以样一向重视教育, 来自中国的犹太移民社区对学校倍加关注 。这是在以色列仅有的一个以中国犹太移民为主建成的农村定居点。 和中国农村的情况相比,这样的定居点规模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 但它是当时犹太人社会的一个鲜活的细胞,汇入到整个基布兹和莫沙夫体系之中,构成后来以色列国的一个重要基础。 这座不大的村庄现在非常出名,阿米卡穆这个名字已经在各种媒体上广为传播,在电视以及报刊上累见报道。 就在我 撰写本书的时候,新任命的以色列陆军中将约夫.加兰特也是阿米卡穆 成员之一。他不是参加创建 阿米卡穆 的“哈尔滨人”,却在几年前加入了 阿米卡穆。直到今天,阿米卡穆和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还同黑龙江省以及哈尔滨市建立了联系,正在准备与哈尔滨进一步开展合作。 在以色列每当提到这个村庄,都会特别指出这是“中国的地方”, 中国客人在阿米卡穆 受到热烈欢迎。 莫沙夫的犹太教堂,保存着从哈尔滨犹太会堂运回来的妥拉经卷,中国客人每次来访,都在这里接受莫沙夫拉比的欢迎和祝福,他诵读祷告,祝愿中国领导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安康和幸福。在以色列的犹太裔“哈尔滨人”精英奇怪的是 , 世界有许多著名大城市聚居着犹太人,他们许多人也都相继返回了以色列,但没有一个城市比得上中国的哈尔滨,它出了如此之多为以色列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和我父母亲一样从中国回到以色列的“哈尔滨人”,不少在国家的公共事务、军事、政治和科学技术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这部分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成为了以色列独立事业当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我在这里引述其中几位的事迹。约瑟夫.川佩多尔(Josef Trumpeldor):我父亲年青时期在哈尔滨加入的青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组织“贝塔”,就是以川佩多尔的名字命名的。川佩多尔被视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在希伯来语里,“贝塔”的意思是:“约瑟夫.川佩多尔同盟”。川佩多尔生于俄罗斯,曾在俄罗斯军队服役。日俄战争中他丧失了一支胳膊,但这不能阻止他重返军队并做出一些出人意外的勇敢行为,他还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授予荣誉奖章,其中一枚是俄国沙皇直接授予的。后来他在战争中被日本俘虏,当了几年战俘。战后经释放来到哈尔滨,呆了一段时间,在当地创办了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培训准备返回以色列的后备人员。后来他自己回到以色列,并参加了以色列北部一个居民点的保卫战。在阿拉伯人的一次进攻中,他中弹身亡。临死前的几分钟他留下一句遗言,表现他不愧为以色列的一位民族英雄,他说:“为国捐躯,死而后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