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个杰出犹太家族的中国情缘 > 第30章完结

第30章完结

列新移民,共同组建了“以色列原中国犹太居民联合会”, 特迪.考夫曼是该会的创始人之一和现任会长。 联合会的总部设在特拉维夫, 由志愿者组成一个很小的工作班子,负责完成所有任务和活动。联合会的任务是为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提供帮助。 最初几年,联合会还在中国移民居住的不同地方设立若干分会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有来自中国的犹太新移民都设立了和以色列联合会类似的组织,他们在以色列联合会处境最困难的时候向其提供不少协助。 现在联合会拥有2000多名成员,包括来自500多户曾在中国上海、哈尔滨、青岛、大连等地居住过的家庭 。 在各方面的支持之下,以色列联合会每个月都能为有关人员发放生活补助,甚至为需要的人士提供利率很低的小量月期贷款。给家庭来自中国的学生发放的助学金,至今已达3000笔。每逢节日,来自中国和在军中服役人士的儿女,都从联合会获得一份礼物。联合会的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且规模更大。1954年,上海市进行市政改造和开发,将该市的一座犹太会堂拆毁。中国政府通过中国和以色列驻瑞士伯尔尼的两家大使馆,向以色列转交了一笔相当于被拆会堂价值的款项,考虑将这笔钱用来在以色列新建一座会堂。后来利用这笔从中国汇来的款项,加上另外募捐得来的善款,在特拉维夫建成一座会堂用以纪念中国犹太人社区。在中国和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后,得联合会和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推动,在以色列成立了“以色列中国友好协会”。这家组织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并接待来自中国的各个代表团,出版《友谊之声》(The Voice of Friendship)简报。 友协以英、俄、希伯来三种文字在以色列和其他国家向来自中国的犹太人出版发行, 其主要任务是与中国原以色列居民保持经常联系,不管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整理并发表有关犹太人在中国的丰富文化史料,保留已经离世的旅华犹太人的回忆。 协会活动主要是靠志愿者完成。多得以色列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原中国居民的资金赞助,协会方能顺利运作。特迪的父亲亚伯拉罕.考夫曼生于俄罗斯奥卡琳娜,在瑞士就读医学,并在当地认识他后来的妻子,也是一个大夫,两人于 1912年来到哈尔滨。特迪一岁时,母亲不幸逝世。父亲不但忙于医疗事务,而且从事犹太人的社会活动。 老考夫曼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时期曾经是这一地区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我的话友说,中国学术界对他这个时期的有关活动存在着不小争议。不过作为一名大夫,老考夫曼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帮助任何一个患病的犹太人或者中国人,往往谢绝穷苦人特别是中国人付费。1945年考夫曼大夫在俄罗斯被投入监狱,并在集中营里度过16年生涯。他于1956年获释后回到以色列,开始在以色列一家医院当大夫,工作到85岁年纪,于1971年离职,三个月后去世。特迪.考夫曼先生1924年生于哈尔滨, 现年85岁。他的几位亲人都安葬在哈尔滨,近年来多次访问这座城市并到他亲人安葬的墓地扫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