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环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以色列农业经济特别是农业技术的成就是世人共知的,其中有的可以为中国借鉴。¨0?0\小·说+蛧? ′无·错?内¢容_“大象”和“蚂蚁”可以一同合作共渡农业这道“河流”。我想在这里指出,早在1987年一个中国高级农业经济技术代表团对以色列进行考察时,中国人对以色列用高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效农业就获得过直接和全面的感性认识,并得出结论认为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值得借鉴。话友率领的这个代表团深入考察了多家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单位,实地参观过农村公社基布兹合作社莫沙夫的果园农田,对以色列农业和科技的巨大成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话友提到,代表团在给国家有关当局的报告中写道:“以色列农业已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我们访问所到的昔日荒芜的旱地和寸草不生的沙漠(内格夫),如今已出现片片绿洲。 ..我们参观所到的大田、果园、奶牛场和农村工业企业,都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在菜地和果园,施行水、肥并灌的滴灌管网,像毛细血管一样布满地头,延伸至每颗植株。+小,税^宅_ /蕞!薪+彰/节!耕*薪′哙·现代农业是高技术产业这一特征,在以色列已充分体现出来。”这是对以色列农业面貌的生动概括。报告指出,以色列就水和土地两种基本资源来说,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恶劣。但就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以色列实现农业经济的长年高速增长,建国后25年农业总产值猛增12倍。目前以色列的农业生产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基本实现农业自立。我要在此着重补充一点,至今以色列不但能生产出本国所需的大部分粮食,而且每年对外出口价值13亿美元的农产品。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些数字并不突出,但不应忘记,以色列的全国人口只有700万。和人口数量大致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这些数字的意义就不同一般了。报告敏锐注意到以色列农业的外向型特点,指出农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创新农产品,以较低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以色列盛产的玫瑰,和传统的鲜花大国荷兰的郁金香同在欧洲市场上争奇斗艳;以色列的柑橘、鳄梨,占据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一半以上的市场;以色列冬天利用暖房生产的反季节蔬菜水果出口欧洲,被誉为欧洲“冬天的厨房”。报告着重指出,在水资源已经开发利用殆尽、耕地面积扩展的可能性日益缩小的条件下,以色列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只能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高技术农业的道路。-s¨o`s,o/s¢h′u~.+c,o,m\滴灌技术、废水循环利用、海水淡化以及国家水渠输水工程等措施,让国家有可能克服严重的缺水问题。再加上暖棚设施、种子和牲畜品种改良、化肥和杀虫剂的应用等等,促成了以色列农业在逆境中繁荣发展。以色列农民和科学家要和困难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水资源作斗争,他们取得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报告认为,以色列农业的某些重要经验以及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值得研究和借鉴,并建议进一步开展与以色列的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加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想,这份20多年前的考察报告提出的颇有见地的评价和结论,至今依然不为过时,而且已为后来两国农业合作的可喜进展所证实。“大象”和“蚂蚁”不乏进行有效合作的可能性和美好前景。
29 “当以色列农业部队的将军”
应当说,在以色列的领导人当中,在对中国农业合作事业上给我直接指导和巨大支持的,除了拉宾总理之外还有沙龙总理。他们都把和中国的农业合作问题提高到政治外交的层面上。我在沙龙手下当过兵,在沙龙担任农业部长和政府总理期间与他有工作上的联系,还与他有过私交。集总理、将军、农民于一身沙龙1924年出生在巴勒斯坦西北部一个农村, 父母亲是从俄罗斯来的移民,经营一家农场。沙龙自幼就帮助家庭在地里干活,并在农业技术学校受到教育,后来自己经营一家大农场,养过牛羊,种过橘子和棉花 , 农场办得十分成功 。沙龙少年时期就开始参加犹太人的武装斗争组织,接着步入军旅生涯,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沙龙战功卓著,在1967年和1973年两次中东战争中两度领兵进抵苏伊士运河, 被誉为“以色列之王”。 其中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