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俗话说,“邻居的草比我们家的绿”, 而据我所见,中国人是不甘心别家的草比自家的草绿的。 中国许多省市早就提出到他们那里建立同样的示范农场,从永乐店培养出来的“中国毕业生 ”,奔赴各地方的许多家农场或公司工作,发挥他们学到的知识技能, 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开办了类似农场。 就连不少驻在北京的其他国家代表处,也看上了以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这家示范农场,纷纷前来打听,以兹效仿。我是很乐意向他们介绍情况的,我总想,在中国应用的每一项先进农业技术,都证实非常成功和有效。但是不容无视一个事实:任何好事都有到头的时候,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要有足够勇气在一定时候承认这点,并在正确的时刻采取正确的决断。这话是什么意思? 前面谈到,这家示范农场有着长时间的光荣历史,但同时永乐店的历史性“示范”意义已经丧失,我想给这个项目画上句号,在中以农业技术合作的道路上更加向前迈进一步。在此之前的1999年,我访问中国过后曾经给外交部打过一个报告,我写道:“曾经堪称中国首屈一指的示范农场,今天已时过境迁。” 请不要有任何误解,农场依然是个非常优良的示范点,我的意思只是说, 如今高水平高效率的新型农场已经遍地开花, 示范农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在我看来,永乐店毕竟只是个橱窗,我的下一阶段工作是要跨出纯粹示范这一步,开展项目要以经济效益为首先考虑,同时附带一定的技术示范性,这就要具备相当的经营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我的想法是应该对农场“放手”了,将农场交到当地人的手里。“放手”的意思是说,农场不但要展示新东西,而且要盈利。每个生产和制造商在投资过后都要求获得利润,农场既然为新型高技术进行了大量投资,就应该及时从示范型向商业盈利型转轨。每当我们建立一座示范项目时,都应该同时考虑到何时给于“放手”。中国农业部的官员认为,项目正当火红之时,不应当就此放手和追求商业上的成就。我对他们说,现在已出现了众多采用以色列技术的新农场,这证明我们的合作已经获得成功,我们该转向其他农业技术领域了。他们的意见一度占了上风,我们在农场多呆了一段时间,也失去了及早启动其他合作活动的某些机会。南月明大使对项目的关怀和支持提到永乐店示范农场的10年成功, 我忘记不了一位出色的人物,她就是1996-2000年期间的以色列驻华大使奥达.纳米尔夫人。 夫人有一个为中国人熟悉的颇有诗意的中文名字:南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