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我在北京参加过两次逾越节家宴。\x~i+a.n,y.u-k`s~.?c`o_m?2009年逾越节,拉比西蒙在北京一家最豪华的酒店举行庆祝活动,参加的犹太人有300多人。我和夫人当时碰巧在北京,拉比请我们当嘉宾出席宴会。那天晚上拉比不但做东,而且充当节日表演的主角,他诵读仪式上规定的经文,讲述圣经上记载的古代故事,解说摩西五经中描述的情景和犹太人现实情况之间的共通之处。他给孩子们做各种表演,组织他们开展比赛。宴会上拉比突然宣布,在场的奥尔默特先生是今天宴会的嘉宾,并邀请我上台致辞。我还来不急反应,就被推到了台上。他递给我一只玻璃杯子,说要给我斟满葡萄酒,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在这样的仪式上,这杯酒要送给上帝派遣到现场的信使喝完。这是庆祝活动的压轴戏,我举杯将酒喝了,全场爆发一阵掌声。接着我对大家说话,对拉比西蒙表示感谢,并说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充当以色列国的信使,尽我的努力来加强以色列和伟大中国之间的合作。我说,尽管以色列是个小国,但在发展与中国农业技术双边关系方面却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我们重新回到中国,正好赶上逾越节。当时我们在上海,但立刻专程赶回北京过节。拉比在晚会上当众宣布,他非常高兴他的朋友奥尔默特教授同夫人也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并且又像上次一样把酒杯递给了我。我非常兴奋,颇有感触地说,有这么多朋友聚集北京参加今天的逾越节晚会,说明中以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也说明中国人民对不同民族传统和宗教的尊重。!6¢吆·墈+书!惘, ¢罪*鑫~彰·节?庚-芯·筷_我还特别高兴地看到,拉比在会上将酒店的中方管理服务人员拉到一起,对他们表示感谢,他说,是中国朋友的尽心努力使逾越节的庆祝活动办得如此成功和出色。拉比的作用非同小可。犹太学教授埃尔里希阿弗隆.埃尔里希教授是多部犹太学著作的作者。他受聘于中国的山东大学,在该校哲学和社会学学院担任全职教授、宗教系主任、犹太学和国际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埃尔里希教授生于澳大利亚,16岁那年移居以色列,在几所学校学习犹太学并当上拉比。他在以色列读完大学后,到澳大利亚进一步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意大利和澳大利亚担任拉比,事业有成,最后来到中国。埃尔里希教授在山东大学讲授不同课程,同时到悉尼、纽约、耶路撒冷以及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讲学。他名列山东大学十大优秀教师之一,荣获山东政府友谊奖。我和埃尔里希教授是在几年之前认识的,当时一块陪同以色列大使到山东大学访问。我发现他对犹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知识十分丰富,是犹太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出色桥梁。以色列城市姑娘的中国爱情中国人和以色列人通婚,是中以两国人民关系当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两个不同民族的个人之间通婚,存在基本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甚至宗教信仰差异的问题,有时后这些问题带来相互沟通的困难和麻烦。果真如此吗?也许生活本身有足够力量,使生长在天隔两地、受到不同文化传统教育的人们连结到一起,显示出爱情和理解是对生活的的最强大的支柱?有位中国妇女对我说,她绝不会嫁给外国人,因为心性和文化传统习惯都不相同。*k?u?x*i-n?g~y!y¨.·c\o+m^她的英文名字叫格萝丽(gloria)。但是我知道,有许多异族通婚是非常成功的,我就认识这样两对夫妇,一对是以色列姑娘嫁给中国男子,另一对是这位以色列姑娘的哥哥娶了她中国丈夫的妹妹。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是“亲上加亲”,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异族通婚成功的事实吗?我特地访问过中国人和犹太人结婚的几对夫妇,让我们听听他们的经历和体会。举3个例子,他们有彭江华和塔尔、M先生以及G先生同他们的中国妻子。彭江华是个中国小伙子,有个英文名字叫哈利,他刚来我们以色列使馆时讲英语,后来渐渐会说几句希伯来语了,我们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了。
我有些弄不明白,两个不同的世界怎能沟通在一起:姑娘来自以色列一个科学发达的城市,而小伙子从小生长在中国边远省份的一个小山村。我和他们聊了起来。问:哈利请告诉我,你是怎么从你们村子来到北京的?答:1999年我高中毕业,叔叔要我到北京大城市去闯闯,他说,那里找个工作的机会比在家里好得多。我于是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一开始不太习惯大城市的生活。不久得到朋友的帮助,一家政府保安公司收了我,培训我当个保安员,培训完毕就派到你们使馆来担任驻馆的中国保安,配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