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葡萄节同样闻名,举办葡萄节的地方叫“葡萄沟”,也称“沙漠里的珍珠沟”,到新疆来的远方客人都必然到此一游。?白?马`书`院! +勉`沸^跃·黩_ 亲临此地一看,眼前是一片绿洲,犹如包围在漫漫金黄色沙丘波涛之中一座小小的绿色天堂。狂欢节的节目一个个上演了。那是维吾尔人的结婚礼仪,好比从天外飘下来一群群天仙般美丽的吐鲁番姑娘,欢歌起舞。姑娘们的身后是宏大的天然舞台背景,一边是绿莹莹的葡萄林,另一边是金灿灿的沙丘,景色迷人 。这里有哈密瓜比赛,看谁送来的哈密瓜个头最大;这里有骆驼队从沟旁的沙丘上缓缓走过,告诉人们这是古代驼帮行经的著名的丝绸之路。参加吐鲁番葡萄节,给与我无限的乐趣。身处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幸福地唤起童年的美好记忆:在当年巴勒斯坦近乎荒漠的土地上,有我们自己的葡萄园,我在那里采摘并且品尝自己亲自栽种的葡萄。
44 茅台、人情、关系
中国人本有好客的传统,注重人情和关系,我们这些国外贵客的到来,难免会遇到中国主人在这方面的轮番“轰炸”。请客吃饭第一件遇到的事就是请客吃饭。从1989年第一次进入中国,我就在这方面深有感受,吃不完的大小宴会,午饭晚餐。 在陈设讲究的大餐馆里,既有中央厅接纳普通顾客,也有专门的包间招待有钱人和贵宾。主人一般都把我们领到这些单独的包间里作为贵客款待,圆形的餐桌能坐上10来个人。我在当年的报告中写道: “来到中国,餐桌上摆出来的丰盛菜肴,专事上菜进酒的姑娘们的端庄风韵,进餐时间的精准不误,无不使你感到赞叹。”我对中国人吃饭如此守时甚是欣佩。-d_q~s?x.s`.`c`o!m!中午11:30 、晚间18:00点准时开饭,这和做任何一件计划好的事情一样,板上钉钉,我姑且称之为“中国时钟”。记得过去在以色列,有一次我和夫人按约定时间到父母家吃饭,赶到家的时候是下午1点钟,发现父母满脸不高兴,当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到过中国以后我才逐渐明白过来,父母亲虽然回到以色列很久了,但还是改变不了他们在中国准点用餐的习惯:中午12:00点钟开饭,晚15分钟也算迟到。难怪人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爱问:“吃饭了吗?” 吃饭,足见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现在这种招呼逐渐少见了,吃饭不再是过去但求温饱的同义词,而是越来越讲究了,应酬请客吃饭的社交意义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国食谱的丰富多样让你大开眼界,特别是在南方。主人喜欢向客人炫耀他们“独此一家”的特产,用别地方见不到的“珍禽异兽”烹制的菜肴来款待贵宾,并以此引为骄傲。我在上面提到的报告中曾经指出:“送到餐桌上的菜肴,常有各种不同肉类,有王八、有猴脑、有各种各样的昆虫或爬虫。这类食物一般在华南一带流行,广西就是这样的地方。”我一向不愿吃这类从未见过的东西。近来情况不同了,也许主人看出了我的心情,也许是经过非典事件以后人们已经有了改变,这类“珍馐”再 不像过去那样受到青睐了。到了四川和贵州,款待我们的又是这些地方的特色 辣椒。中菜的一个特点是辣,特别是西南和南方个省。 西方有的中餐馆也标榜他们是火辣的川菜名厨,但是不到过中国的四川或贵州,不在那里尝一尝满盘红辣椒的地方菜, 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辣”, 绝对体会不到川菜给人的那种刺激和兴奋。\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贵州菜里掺满了密密麻麻的细粒辣椒,你想剔也剔不走,除非你有操作筷子的熟练功夫。 有名的重庆“辣火锅”最具代表性了,人们说它“辣得过隐”,每次到重庆我是少不了要品尝这道美味的。湖南菜也以辛辣著称。 我喜欢湖南菜的做法,材料切得很细,有点像阿拉伯风味的东方沙拉。在湖南出生的毛泽东,一生用餐都没有忘记过辣椒。我曾到过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见到毛主席小时候用过的床铺和桌子,仿佛感觉到身边煽动着历史的翅膀。“国酒”茅台在中国宴会的餐桌上,真正出尽风头的是著名的茅台酒。谈到这里,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味起它的酒香。 自从进入这个国家,我就和这种琼浆玉液